几乎全天下的孩子学琴后都会染上一个“毛病”,一练琴就想喝水,上厕所,喝水,上厕所,喝水……
说到底,就和他们不想写作业一样,贪玩的宝贝们只是不想练琴。
今年6岁的Annie曾经也是一坐在琴凳上就要喝水,谈条件:
妈妈:“今天这部分弹20遍”
Annie:“我如果弹得好的话就让我弹10遍吧”
此处省略20+段对话
Annie:“妈妈,我如果1遍就能弹好,今天就不练了吧”
妈妈:……
和孩子谈条件,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竟然谈不过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
叶叶采访了Annie的妈妈,听她分享了女儿学琴三年,自己是如何陪伴孩子从每天练琴5分钟到每天练琴50分钟,现在几乎不再为练琴和女儿“磨嘴皮子”的心路历程。
01 不仅要谈条件,更要划底线
Annie三岁多结束早教的时候,妈妈带着她在早教乐器培训班里都转了一圈,在架子鼓,古筝,钢琴等乐器中,Annie选择了钢琴。接触后,Annie非常喜欢上钢琴课,老师也认可她上课的45分钟把握的很好。但是贪玩的天性让Annie一回家就不想练琴,学琴不练琴的状态让妈妈一度很头痛。
爸爸妈妈曾经和她商量过不再学了,不仅因为女儿学琴不练琴,还因为每次上钢琴课即使开车去也要40多分钟的车程,如果没有进步更像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喜欢钢琴的Annie一说不学琴就哭闹,哭着喊着也要去上课。
一次,妈妈让Annie把新学的部分练20遍,Annie又要闹着喝水,妈妈没有同意,女儿自己就溜了。回来后妈妈说“今天要弹50遍,直到爸爸回来,因为你今天练琴很不专心,这是你不专心的惩罚。”后来,那天任凭女儿怎么哭闹妈妈都没有妥协,最终女儿边哭边弹,直到爸爸回家。
自从经历了这一次的“斗争”,女儿知道了妈妈说的话会说到做到,就练琴这件事没有妥协的余地,也就放弃了一遍一遍的磨蹭,毕竟早点练完,不用被罚加遍数。
妈妈对这件事印象也很深。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谈条件,还需要设立底线。家庭规矩中的底线,其实就是告诉孩子,有些事情即使是哭闹,谈条件也没有用。
02 要严厉,更要鼓励
面对可爱又顽皮的小孩,光和他们谈条件,划底线也是不够的。想让孩子花更多的精力学习,还需要好方法。
一年前,Annie妈妈为女儿找到了小叶子陪练,不同于其它家的音频陪练,小叶子的老师陪练时旁边都是有钢琴的,而且学生可以看到老师,有很充分的交流。令妈妈没想到的是,之前Annie自己练琴不会超过半小时,但有陪练50分钟的课也上的非常轻松。练琴时间跟上去了,进步自然就快多了。
Annie妈妈说,从前孩子自己练琴总是找理由磨蹭,但有陪练课即使宝贝玩的正欢,知道要上课就立马进入状态了。归根结底,练琴又不是那么有意思的事情,孩子都会有逃避的念头。家长虽然可以敦促,但家长不懂钢琴,孩子练琴不会的还是不会,就容易失去兴趣。
陪练老师不仅可以给孩子及时纠错,免去练了一周带着错音去见主课老师,回来再纠正一周的低效。对于孩子弹的好的部分,陪练老师还可以及时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更有信心和满足感。Annie妈妈说,有的陪练老师虽然比较严厉,对孩子的要求会高一些,但是Annie还是非常喜欢,因为老师“奖罚分明”,该指的错误指出来,该表扬的时候也毫不吝惜,孩子获得了成果自然开心。
03 比赛的意义不只是拿名次
除此以外,Annie不时会参加钢琴比赛和演出。Annie妈妈说,她们一直很关注器乐班门口张贴的比赛和音乐会,有合适的机会一定不会放过。对家长来讲,他们不在乎女儿获得什么荣誉或名次,就参赛这件事,从不会给女儿成绩的压力。
让孩子登台,是希望孩子有更多展现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她更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接触到很多有才艺的同伴,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样的意外惊喜,孩子也很享受舞台,比赛前孩子练琴会比平时起劲儿很多,每次演出或比赛对她来讲都是一种提升。今年7月,Annie还获得了“第83届施坦威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郑州决赛”学前组一等奖。这对于她来说,是平时学再多曲子都得不来的鼓励和满足。
写在最后
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想要孩子坐在琴凳上专注练琴,我们既需要靠耐心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习惯。还需要让他们尝到付出后的甜头,有足够的动力为了小目标而努力。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原来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