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王羽佳首次亮相第16届维也纳美泉宫夏夜音乐会。她也是继郎朗之后,第二位登上维也纳夏夜音乐会舞台的钢琴演奏家。在这场音乐会中,王羽佳演奏的《蓝色狂想曲》再一次展示出了她由内而外的实力与魅力,惊艳了世界。
王羽佳从小就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琴童,学琴两年就能演奏十级曲目,15岁时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拜入格拉夫曼的门下,成为了郎朗的师妹。
3年后,因为一次救场(钢琴家因故不能演出),王羽佳与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之一的祖克曼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
2008年,王羽佳在旧金山首场独奏演出后,《旧金山时报》评论“中国钢琴家王羽佳的出现,是音乐界里一个激动人心又出人意料的发展。在现场听她的演出,你会不自觉地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钢琴到底能弹得多好?”
2010年她被评为“施坦威钢琴艺术家”。众多世界知名的指挥家均与王羽佳有过合作,她更是指挥大师阿巴多眼中的天才。
1987年出生,6岁开始学钢琴的她是如何成为钢琴“魔女”,又是如何学习和看待音乐的呢,她的故事对正在学琴的宝贝们或许会有借鉴的作用。
“面条手”也可以弹钢琴
很多孩子学琴时,老师会看“手型”,王羽佳小时候的手就是小而细软的,被老师称为“面条手”。当年有老师曾告诉她学小提琴或跳舞比较好,这手型不太适合弹钢琴。但羽佳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支持,她说喜欢钢琴就学呗,一个爱好不用想太多。
羽佳曾在访谈中说:“事实与时间证明,我这样的手,灵活度还是蛮好的,加上力量的控制,成为了我的特别之处吧。所以,并不是手大手长的人弹琴就容易,各有优势吧。”
羽佳的恩师凌远老师曾对她这样的“面条手”通过七和弦来训练独立性,使手指更有力量,支撑得更好。“如果不是凌远老师给我打下那么好的基础,我之后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像我现在这样,每个月都要辗转于各个音乐会,实际上的练琴时间变得较少,而事实上我所依靠的正是那个时代打下的坚实的技术基础。”王羽佳说。
顺其自然的艺术道路
王羽佳说到自己的“艺术道路”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顺其自然。“我妈妈是学舞蹈的,她也曾经想让我学舞蹈。”如同许多中国小孩一样,小时候的王羽佳接受的特长培训多种多样,除了练钢琴,还写书法,学游泳,甚至还练过体操。希望她全面发展的父母也并没有刻意规划她走钢琴这条道路。仿佛一把撒入地里的各种品类的种子,长得最好的植株获得了青睐。王羽佳的那一株是“钢琴”。
据王羽佳自己回忆,她从小就特别喜欢练琴,以至于妈妈让她洗脚的时候,她还要坐在钢琴前边练琴边洗。9 岁10 岁时开始大量的听古典音乐,感觉特别美好,而且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很兴奋,那时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爱上音乐了。
练琴就得把心静下来
王羽佳曾在访谈中说,“做艺术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得‘忍’,练琴就得坐下来,把心静下来,需要一个小时就得坐一个小时。”王羽佳说,“但艺术又不像体育,你跑得快就赢了。艺术有一些神秘的东西。有天赋,但还要你花时间对一个作品进行理解。数学家、作家都得这样,得关起门来不断琢磨。”
“我认为天赋和勤奋都重要,天赋越大越需要耐心和时间,把天赋挖掘出来。对于我来说,一般花费在练琴上的时间还是越多越好,但练习钢琴不分地点,有钢琴的时候猛练,没有钢琴的时候,比如在候机或飞机上,我会听音乐,把乐曲的结构一次次解读吧。”
古典音乐是接近生活的
王羽佳的穿着一直以来是引人关注的热点,不同于以往演奏家演奏古典乐穿着的长裙,王羽佳常会穿着有些暴露的短裙演奏古典乐。
“古典音乐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古老很崇高的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跟我的生活很接近的东西。我不一定非要穿得很郑重其事才上台,这会掩盖自己性格中的某一面。”
为了弹李斯特,她会去看《浮士德》。“一个演奏家后边有一个哲学家。”她还看《道德经》。她对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甚感兴趣。她觉得自己缺乏生活的阅历,试图从书籍和电影里获得没时间经历的人生。
艺术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设限。不管是传统意义上不适合弹钢琴的手数十年如一日的演奏,还是打破典雅的着装演绎拥有历史的古典乐。这个从6岁开始学琴的85后女孩不断向世界证明艺术的道路需要勤奋的练习,需要对作品的理解,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突破。
如果你也喜欢钢琴“魔女”王羽佳的故事,就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