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小年了,我是北方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老公是南方人,他们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儿子就很疑惑,为什么过小年全国还不统一,有南北之差呢?到底哪天过小年才正宗呢?那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根据历史记载,在清朝之前,我国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从一些相关记录中就可以查到。西晋大臣、将领周处曾写过一本书,名为《风土记》,其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北宋文学家孟元老著有《东京梦华录》,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二十四日交年,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这里提到的“交年”就是小年,是古人对小年的一种叫法,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大扫除、备年货,当然在这一天一定不会忘记祭灶。
祭灶,民间俗称“送神”,相传这一天灶神、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是灶神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人们担心给自己说坏话、穿小鞋,就会在这一天拜祭灶神。
既然中国民间传统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为什么到了清朝就发生变化了呢?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皇宫里的满族人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祭天大典,称为“堂子祭天”。
“堂子祭天”与祭灶就隔了一天,折腾两天太麻烦太累了,也需要花费不少银两,于是,皇帝干脆在祭天之后,就把灶神也祭拜了,合二为一。
皇上都祭灶了,文武大臣们当然也得跟着一起祭灶,于是,小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不过,普通老百姓可不能跟皇上、当官的平起平坐,人家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老百姓就要晚一天,于是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
后来没有了官家和百姓的说法了,但由于北方是政治中心,于是依然延续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的习俗,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依然保留着老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由此看来,如果从源头上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是最正宗的。其实,关于过小年还有很多说法,比如南京和安徽北部会把元宵节称为小年,据说是为了纪念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天都称为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一些北方回民地区会把除夕当成小年夜,过去水上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绚丽多彩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