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的时候,一家四口跑到娘家的农村凑热闹,虽然临近春节还有些日子,但在农村的集市上,能够充分地感觉到过年的气息,集市上的春联、灯笼、大红的福字,把春节热闹的气氛都点燃了,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超市里挤满了人,身在其中,不由地就会被这种喜庆的气氛感染。
晚上,弟弟把准备在春节燃放的烟花爆竹拿出来,孩子们高兴地尖叫起来,在城里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放过鞭炮了,男孩子对鞭炮有着天然的喜爱,一口气把所有的鞭炮都放完了,还不过瘾,和舅舅约定正月来姥姥家还要放鞭炮。
孩子们伴随着烟花的燃放又蹦又跳,被鞭炮声吓得大声尖叫,让我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刚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计算还有几天过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过了腊八粥,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人们也越来越忙碌了。
腊月二十左右,开始扫房土,把家里里里外外、犄角旮旯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我和弟弟负责擦玻璃,我们时常抱怨,玻璃太难擦了,登凳子,仰着头,拿着抹布,一块一块地擦,冬天天气冷,手指常被冻得通红,但妈妈从未降低过要求,擦完之后通过妈妈的检查,才算过关。
过了腊月二十五,就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赶大集,备年货,买肉、买鱼,买豆腐(回家做冻豆腐吃),还有新衣裳,新鞋子。腊月二十八、九,开始蒸馒头、蒸豆沙包、蒸年糕。
到了年三十,一大早就会被鞭炮声吵醒,就像锅里炒豆子的声音,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孩子们便没有了睡意,起床吃过早饭,开始和爸爸一起贴对联、贴萝卜钱、贴福字,正房、厢房都要贴,手脚都冻麻了,可心里却美得很,因为终于迎来了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得压岁钱了。
年三十,最辛苦的就是妈妈,吃过早饭,就要忙着做午饭,午饭会非常丰盛,要做满满一桌子的菜,那时家庭条件不是怎么好,鱼肉并不会经常吃,所以过年是孩子们最解馋的时候,吃得非常开心。吃过午饭,就忙着包饺子,年三十的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方无论男女老少通常都会包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有人擀饺子皮,有人负责包馅,边包饺子边唠家常,很快两大锅盖饺子就包好了。
包好饺子,并不会马上下锅煮,除了家里的长辈留在家里,等待别人上门来拜年,其他的人包括孩子都要跟随父母一起去给长辈们拜年,这叫辞旧,初一还要给长辈们拜年,叫迎新。
拜过年之后,家人都到齐了,就开始下锅煮饺子,此时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放鞭炮。妈妈把水烧开后,会在屋子喊一句,“饺子下锅了!”然后弟弟就在院子里点燃鞭炮,只要听到谁家院子里有鞭炮声,就知道他家在煮饺子,吃年夜饭了。
在娘家小住了几天之后,回到城里,是截然不同的场景,超市里人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超市的人流量还没有平时周末的人多,以往超市里会摆满各种拜年的礼品,今年数量锐减,总之没有年味。
相比较之下,还是农村的年味足,好想回农村老家过年。但我们这边有一个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只有到了初二才能回娘家,如果女儿离婚了,一些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家庭,也会在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将女儿“赶”出去,比如找个工厂,让她呆上两天,到了初二再回来,特别是家里有儿子的家庭,更会在意,认为这会破坏了娘家的风水,影响娘家的财运。
您那边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呢?期待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