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华丽的基督教堂在这里,有中国“华尔街”的美称,却很低调

2019-08-29   荷小衣的分享

如果说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写照,承载了百年来的历史和鎏金岁月,那么,当你来到上海外滩的时候,如果你有时间,请你一定不要错过上海的九江路。

被誉为曾经的中国“华尔街”,邻近上海外滩的九江路同样也不例外。九江路,全长1553米,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江西九江改今名,俗称二马路。东起中山东一路,原西至西藏中路,现新开辟于19世纪50年代,仅有至外滩至今山东中路一段。因路东端近黄埔江纤道,所以一开始命名为“纤道路”。早在1844年,英国人托马斯.颠地向居住在今九江路外滩一侧的20多户农民租赁十几亩土地,经营航海中的打绳业务,所以这里的早期也叫“打绳路”。

它低调地藏在耀眼的南京东路背后,悄无声息,波澜不惊。九江路沿线一带多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风格以西方新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派风格为主。这些立面验证的建筑鳞次栉比,成为这条马路的主体,华丽蔓延一地。

在同治四年,上海租界的外银行,共有十家之多,大多集中于市中心区。当时在九江路的便有两家:一家是阿加刺银行,在九江路1号;另一家则是有利银行,和阿加刺贴邻。较后开设在九江路的有美国的花旗、大通,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荷兰的安达,德国的德华等九家,我国的有华侨和聚兴诚两家。这是九江路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的由来。

九江路东首南侧中山东一路15号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混合结构,1901--1905年建造,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清晰的横三段、竖三段划分,中部为贯通两层的壁柱构图。内部空间绕中庭布置,中庭置大楼梯,高三层,覆以彩色玻璃天棚。

九江路东首北侧是中山东一路16号,钢筋混凝土结构,1926年竣工。造型简化的希腊神庙式样。东、南立面饰复合式柱,2、3层上部饰简洁的线脚。

外滩16号第二代主人是李百里洋行的萧氏兄弟,1886年3月25日汇丰银行从平治门手中转地。汇丰银行将房屋由2层翻造成4层。1897年则是合众轮船公司和马礼逊洋行行址,1911年日资台湾银行入驻。1927年重新建造大楼。1945年日本投降后,归中国农民银行使用。

九江路33号

住友银行旧址,1916年11月29日日本住友银行上海分行开业。行址在九江路1号。住友银行(Sumitomo Bank,Ltd.)是日本的大商业银行之一。创业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住友吉左卫门独资经营,到民国元年(1912年)变更组织,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总行设于大阪,上海分行开办于民国5年11月29日。

该行资力雄厚,当时与三井、三菱、第一劝业、安田等同称日本五大商业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兼并多家银行,成为日本较大的金融垄断组织。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被中国政府指定中央信托局接管。民国37年改称大阪银行,1952年恢复原名。

九江路50号

原上海公库,公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4年建造。该楼占地:1301平方米,坐北朝南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为有特色的简约新古典式建筑。带有装饰艺术派纹样。花岗岩饰面。立面中部饰贯通四层的六边形巨柱。大厅高两层,四周作跑马廊,简约的中国藻井式天花,中央为玻璃天棚。

三井银行(Mitsui Bank,Ltd.)的前身是三井兑换店,成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说是1873年),光绪二年正式成立为银行,是日本创建较早的民间银行。早期曾为日本政府承办公款的收支与出纳业务,享有政府给予的某些特权。光绪八年“日本银行”成立后,承办政府公款收支和出纳业务被取消。上海分行成立于民国6年(1917年),专办进出口的汇兑业务。

该楼1930年为“上海公库”,是旧上海市政府的直属金融机构,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代理市政府发行债,票及还本付息、保管市属各机关及公共团体之财产、基金等。1955年3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税务局等单位使用。现为建设银行分行。

九江路219号

圣三一堂,是著名的英国建筑师斯科特爵士的代表作之一,因为它整个外墙几乎全部用清水红砖砌筑,故俗称“红礼拜堂”。这座教堂是上海最老的基督教堂之一,也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也是闻名亚洲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基督教教堂。

教堂正立面的罗马风格体现在中间高、两边低的构图,以及山墙面上分为3层的装饰处理上,且有连续的券柱廊作为罗马风教堂常用的立面构图,但其檐口装饰和券洞则完全为哥特式尖券,外廊的柱头和拱券等细部也带有明显的罗马风倾向。

教堂红砖砌筑的外墙与发券处夹有灰砖,呈斑马纹,独具上海地域特色。山墙正面中间有大玫瑰窗,下部是连续拱券窗。教堂中厅较高,顶部露尖拱状木屋架,中厅和侧廊之间采用形式简洁的单根矮柱,并带有明显的柱帽,柱帽上支撑连续尖券拱廊。厅内列柱粗大而敦实,使人联想起意大利中世纪的比萨大教堂的列柱。教堂内部空间采用罗马风教堂的紧凑型布局,内部光线幽暗,也颇似罗马风教堂幽静昏暗的室内景象。

墩堂内到圣所是安立甘式的半穹顶结构,大理石铺底。西南侧有副台、小圣堂。东北入口内侧有洗礼廊。入口门廊有券柱门廊、石柱、石板屋面。大堂中央尽端为大祭坛,花窗镶嵌精致的彩色玻璃圣母像,还有讲经台、读经台及雕刻细腻的洗礼池。

1893年,教堂东北角增建了同样是砖木结构的方形钟楼和距地48.46米高的尖顶塔尖,成为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并成为上海的象征,被称作“红礼拜堂”。钟塔内装有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八音大钟,圣诗的音韵传至四方。如今,圣三一堂已成为中国基督教的中心—中国基督教两会总部。

三圣一堂是上海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西式建筑,是上海开埠后,西方文化以建筑学为媒介在上海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今儿影响了后来上海的教堂建筑,为后来上海中西融合建筑样式做了最初的地域尝试,各种建筑与在这座建筑中融合了上海这个极具地域特征的东西文化交融点冰,并影响到了后来上海独特的海派建筑特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