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之子,在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现是重点文物

2020-02-04   荷小衣的分享

很多人都知道在上海的新华路有个哥伦比亚圈,那里有个哥伦比亚公园,哥伦比亚公园是现在的网红公园,里面的建筑随手拍拍都可以出大片的效果,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哥伦比亚公园的建筑都留下了历史的年轮,其中有一栋建筑,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是国父孙中山的长子曾经居住过的别墅,孙科别墅。


孙科别墅位于番禺路60号(旧时的哥伦比亚路22号),它的对面便是邬达克的住宅。这栋房子据说原为邬达克自己所拥有,后来邬达克遭遇经济危机,事业陷入泥潭,在这个时候,孙科对邬达克施以援手,在金钱上帮助邬达克顺利渡过这场危机。


出于感激,邬达克便以很优惠的价格,几乎等同于赠送般的转卖给孙科,从此这栋别墅为孙科所拥有。1932年~1948年间,孙科在南京工作的16年期间,一回上海时便居住于此。


孙科别墅宛如古堡,局部使用的是古典主义的对称手法,整体则是现代主义的非对称布局,砖木结构,1051平方米,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筑兼具巴洛克风格。


别墅共3层,立面风格是混合式的,一楼采用三个门洞的设计,先是有尖券门洞三个透过这三个尖券门洞,又能目睹里面的圆拱门洞,也以三个数量呈现着。


视线向上移后。看到的到二楼是更为丰富的立面,两个落地窗设计了阳台,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窗框形式多变有平拱、弧拱、圆拱,采用巴洛克弧线。有一个带着铸铁围栏的阳台,呈现在二楼中央;阳台后是四扇落地大窗,左右两边一一地展开,落地窗的上部都是圆拱;有三根陶立克柱子被邬达克颇为精到地放在了四扇窗子之间,它们再次丰富了二楼的整个正立面。


三楼则耸立着两个假三层天窗,随后是数不胜数的红色筒瓦,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在庭园中有一个水波盈盈的水池。


左边,底楼有拱门两扇,圆拱上有一起一伏的装饰。二楼,有竖窗三扇,竖窗与露台之间,呈现着做工相当精细的檐口;右边,凸出着与左边完全不同的结构,它的上下三层均为不同几何形体,而在退缩的三层圆顶一边,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烟囱。


绕过后门,抬眼所见的是一扇古朴的大门,门楣逐渐地收进,产生了一种美学上的透视效果。推门而入,最为惹眼的是一地的黑白相拼马赛克,真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气息。



一楼是当时孙科先生会客所用,设计又是别具一格,先是整个地坪不一般高低,一个明显的落差将空间一分为二。外空间,墙边,有精雕细刻的壁炉,屋顶,有厚重沉稳的横梁、木托架,那一个个牛腿尤其做得地道。内外两个空间,被屋内的三个尖券门洞所区分。淡黄的灯光下,两根科林斯矮柱从两侧托起一个大大的尖拱,成为整个空间中最让人凝神屏息的焦点。


进入大尖拱后的空间,可见左边墙上安有一扇不起眼的落地尖拱门,那里其实安放着一个巨大的落地保险柜,据孙科之女后来回忆,这里其实也是孙科当年的一个小金库。

走出孙科办公室,由楼梯拾级而上,感觉似乎更加的丰富:楼梯间的铸铁栏杆,上面奇妙的花纹,会让你不住的寻思,在那时候盛行巴洛克风格的年代,建筑大师当年在这建筑的细节上花了多少心思。


过道上的尖券装饰尤为引人注目,那里除了三个尖券门洞之外,还有两个科林斯小柱用作点缀,它们除了起到支撑作用,一下子又将时光拉回到了伟大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二楼,也有好几个大房间。当年,这里原本是邬达克设计用来作为生活空间,后来转给孙科后,孙科的想法与邬达克如出一辙。也是做了同样的安排,二楼西南边的大卧室,孙科给孙治平、孙治强两个儿子居住;二楼西北较小的那个卧室,则给孙穗英、孙穗华两个女儿居住,稍后,大儿子孙治平又搬到三楼客房居住。孙科与夫人的那个卧室,足有60多平方米。它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卧室,另一部分为起居室。


1930年后的那些日子里,孙科每每起床,穿着睡袍在起居室中稍作锻炼,起居室中的180度观景窗让他将园内景致看得心旷神怡。二楼客厅向南,对着大花园有一个巴洛克风格的阳台,落地钢窗上的把手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光芒,客厅里面,是镶嵌铜线的大面积磨石子地坪,墨绿色调加小黑方块的构成,感觉分外高贵,西南卧室中的百叶窗帘,亦是一绝,它的装置开关犹如今天汽车上的安全带,用手一拉带子,窗帘便自动提升,只要一放手,百叶窗帘就瞬时被自动固定,非常的方便。


曾经,这栋在阳光下金光灿烂的古堡被用做生物研究所的老别墅是不对外开放的,现在已被上海万科拿下20年的使用权,作为上海创意新地标“哥伦比亚公园”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缮后以创意园区的新身份重返大众视线。如果你去哥伦比亚公园打卡,别忘了去看看这座具有西班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融合的经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