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徐家汇,有一幢特别突出显眼的建筑物,那就是上海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这是上海目前最大的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蒲西路158号,哥特式风格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其外立面的尖塔和中央拱门上的窗花、基督像非常引人注目。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繁华的徐家汇还有这样一个心灵净地。对来旅游的朋友来说,徐家汇天主教堂也是徐家汇一个地标性建筑吧,走过路过别错过。
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教堂旁边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整体看起来非常引人注目。
天主教接受梵蒂冈指导的信徒,是仅次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世界第二大政治及文化族群。不过,徐家汇天主教堂特别的一点是: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主教路线。
在17世纪初的明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当时的松江府(即今天的上海地区)传教。18世纪的清朝,中国天主教会经历了许多打击,使江南地区的教会事业遭到重创。公元1840年,教会在中国江南教友数次请愿之后,派耶稣会传教士重返江南。
至1848年,附近地区的教友逐步增多,仅能容纳两百余人的老堂已不能满足需求,耶稣会南格禄会长于是决定在徐家汇创办一所住院,供神甫们每年前来避静与歇夏。徐家汇天主堂由建筑师陶特凡(W. M. Dowdall)设计,来自法国的建筑公司先期于1896年开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1906年7月31日,徐家汇天主教堂正式动工。
历经四年,1910年10月22日终于完工并举办落成典礼。教堂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圣人”。旧教堂则划归圣依纳爵公学使用,更名为“圣母无原罪堂”。1949年后,上海天主教界响应国事,开展反帝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徐家汇天主教堂天主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上海天主教的文化出版、科学教育等事业在此创立和发展,徐家汇成为上海天主教中心。民国13年,中国天主教“第一次全国主教会议”曾在此举行。抗日战争初期,徐汇大堂、徐汇中学等办了难民所,收容难民数以万计。
2013年徐家汇天主堂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该教堂曾进行过两次修缮,最近一次的修缮则是从2013年开始,在充分考证的前提下恢复历史原貌。并在2017年12月重新对外开放。
很多人路过徐家汇的时候都看到这个大教堂都会被情不自禁被吸引,或进去参观,或和它合影,事实上,现在这个教堂除了给信徒做弥撒之外,上海很多人都喜欢在这里举行婚礼。天主教会在婚姻圣事上一向倡导婚姻神圣、夫妻恩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所以这里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和认可。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周末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还有义工带领参观,讲解教堂的历史和天主教的知识等。
教堂的彩绘玻璃和玫瑰花吃非常有趣,这些玻璃图画多以宗教性的故事为主,也夹杂少量现实生活的题材,每扇玻璃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进去教堂参观的时候,别漏过这一细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