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指对某个不变的事物进行唯一性的极端相信。
迷信有两种,一种是封建迷信,泛指怪力乱神;另一种,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
迷信一般是自我迷执,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用自己相信的一种思维系统对待。
总而言之,迷信,是人不愿意面对事实真相的表现。当人不愿意面对现实,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疾病,做出荒唐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迷信”酿了一起又一起的悲剧,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更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在陕西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一个5岁的孩子,长期遭受母亲的虐待以至于接近瘫痪。
奶奶说,一开始儿媳对一家人都很好,儿媳对大儿子好得很,但就在怀上旗旗后,儿媳的态度就变了。
在老人的坚持下,儿媳生下了旗旗,但却对小儿子旗旗一直看不顺眼。甚至在旗旗3个多月的时候,儿媳向老人提出要以10万块钱的价格,把旗旗卖了。
卖孩子被阻止了之后,旗旗妈妈并没有死心,她执意从老人那把旗旗接走,当老人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照顾时,遭到旗旗妈妈的反驳:“我的娃娃,你凭啥不给我带走,到底是你生的,还是我生的?”
想到始终是儿媳的亲生骨肉,应该不至于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老两口就让儿媳带走了旗旗。自此之后,旗旗妈妈就开始虐待旗旗。
而母亲如此残忍对待亲生儿子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迷信儿子“命中克母”。
旗旗妈妈始终认为,必须把旗旗给“处理”了,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事发之后,旗旗妈妈就已经离家出走。而遗憾的是,医生表示,旗旗是脊髓损伤,没有治愈的可能,在经过手术和康复治疗后,能做到的极限就是坐起来。
封建迷信,让旗旗妈妈状若疯狂的虐待旗旗,毁了旗旗的一生,也毁了自己。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在,封建迷信的事例已经逐渐减少,但却有另一种“现代迷信”正在崛起,现代迷信常常披着“爱”的外衣,相比于封建迷信,现代迷信更隐蔽,更难以察觉,但伤害却一点不比封建迷信差。
在当下的教育风气中,最让人头疼的迷信,就是许多家长对于“起跑线”的误解。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如何辟谣,任然被家长奉为让孩子成才的“圣经”。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发生了多少荒唐的事情?
在迷信“起跑线”上,父母们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前阵子,“为了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陪睡校长”一事占榜各大网络平台。
为了帮争取孩子上当地最好的私立双语幼儿园的名额,这位母亲几经波折,最后校长明示暗示,只有妈妈接受“潜规则”才能让孩子顺利入学。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位妈妈毅然决定效仿《阿甘正传》里面阿甘的母亲,委身于校长。
4岁的王宸懿脾气非常暴躁,但他也非常的“忙”,每天他需要读背《弟子规》,手指骨还未发育完全的年龄,就需要按照妈妈的严格要求一笔一划的练字,还需要学妈妈规定的儿歌,以及参加画画培训班。
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在妈妈的安排下进行,例如练习儿歌,宸懿喜欢唱《数鸭歌》,但妈妈认为宸懿已经学会了,必须学其他的。
如果宸懿不认真学,或者达不到妈妈的要求,那么换来的就是妈妈喋喋不休的讲道理,如若不停道理,就会招致打骂。
宸懿是不被允许做自己的,他只能成为妈妈的“理想孩子”,不断的满足妈妈对于“起跑线”的迷信。
3岁的串串霸道无比,一言不合就打人、咬人,每到一处地方都可以引起骚动。
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带着串串从砀山的一个县城来到合肥打拼。
父母忙于生计,努力融入这个大城市中,但串串却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在这里,串串没有朋友,没有老家的自由,从住两层楼的宽敞,变成挤在出租屋里的拥挤。
涵睿妈妈每天得5点钟起床,给孩子准备的是五谷杂粮,由于孩子不喜欢吃山药,所以妈妈把山药红枣等药材捣成糊,然后再榨成汁兑上水给孩子喝。
更让人难以致信的是,打开冰箱,满满当当的都是给孩子吃的“补品”:修复肠道粘膜的药、增进吸收的益生菌...
这一切仅仅因为涵睿在1岁2个月的时候,得过急性肠胃炎...
妮妮妈妈认为妮妮注意力不好,身高在全班最矮,每天固定的给妮妮扎上一针成长激素,同样还有各种补品给妮妮进补。
然而医生所出具的检查报告上,明明写着专注力和注意力未见异常。
毛豆,3岁的小男孩。他的家并不大,但是塞满了各种玩具。
爸爸妈妈埋怨他没耐心而且注意力不好,总是这个玩具玩一会儿,那个玩具玩一会儿,每个玩具玩了个遍都只是稍微碰一下就换下一个。
他有7辆能开的车,5张属于他自己坐的儿童桌椅,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功能重复玩具...
爸爸认为,同一种类的玩具但不同材质,设计也不同,操作原理也不同...然而爸爸并没有发现,这么多同种类的玩具,是有碍于毛豆注意力的发展的。
相比于上面的各种迷信,这类迷信更让人无奈。
三岁十个月的章章,脾气炸裂,而且最喜欢用咬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下口就是使劲浑身力气,妈妈被咬得浑身伤痕。
因为章章咬人的问题,已经被幼儿园劝退,妈妈也因此经常要和旁人道歉。
但爸爸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孩子小调皮是正常的,长大了就好。
10岁的耘傅骂爸爸是小人,不愿意认这个爸爸,每天在这个家庭里面,总是父子之间在争吵。
爸爸认为学生的生活就应该学习,就只有学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爸爸忘记了,在家里,他不仅仅是学生,还是个孩子。
这些种种的现代迷信,父母们都打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名义,但最终教出来的,却与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相距甚远,孩子要么暴躁,要么叛逆。
而亲子关系,更是从母慈子孝变成鸡飞狗跳。
细心观察这些迷信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方式单一、自我执迷。这一切源自于父母自身的内心失衡。
旗旗的母亲,把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归结到旗旗的“命格”中;
被潜规则的母亲,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名校上;
王宸懿的妈妈,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快人一步”的超前教育里;
涵睿的妈妈,把孩子的病归结为补品不够上;
妮妮的妈妈,把孩子的专注力押宝在成长激素上;
毛豆的父母,把孩子的智力押注在玩具上;
章章的爸爸,把孩子的成长归结为“自然就好”;
耘傅的爸爸,把孩子的价值,定位在成绩上;
这些父母,其迷信的方向不同,对孩子的方式不同,但他们拥有着共同的心理失衡:
理想孩子和现实孩子的失衡,同时也是他们的“理想自我”无法得以实现的焦虑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机灵、学习成绩好,将来能出人头地。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本应是一个期望、一个待实现的目标、一个教育孩子的方向,但却被错误的用作衡量孩子价值的标准。
这些父母自身难以适应社会,成长已经定型,要改变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对自己的不满很难,甚至已经失去机会。
他们把“理想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当成另一个“重头来过”的自己,他们希望孩子替他们重新活一次。
这些单一的选择方向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规律,但只要稍微进行溯源,我们完全可以发现这些单一的方向,其实就是这些家长的心理缺失、对自己生活不满的方向、对自己现状不满的方向。
对于家长所错误解读的“起跑线”,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真相只有一个。要不陷入自己心理失衡所导致的“迷信”中,家长必须清晰“起跑线”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出处,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教授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的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当时提出的缘由:
韦钰教授在去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观摩完外国的脑研究成果后,回来提出的一句口号,原意指的起跑线是家庭教育。
韦钰教授也在后来出来给大家辟谣了,在《红蕾·教育文摘(下旬)》2015年,第5期的内容里,专门对韦钰教授进行采访,韦钰教授也在报中特别澄清(原话):
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是说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绝不是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
我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孩子都要把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所以,请不要继续曲解这句话。只有认清此话的原意及其提出背景,才可以正确认知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曾经的失败或者过失,以及生活的不如意,其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而不在于孩子。
孩子再怎么出色,也不应成为我们意志的延续,当我们把自己的心理失衡加之于孩子身上时,对孩子、对我们自己都是一种不尊重。
从分娩完成那一刻开始,孩子就与我们分离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享受尊重与被尊重的权利。
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失衡,只有身心健康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一条优于他人的“起跑线”。
诚如上文所提的几位家长,他们都在用增值或者扼杀孩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最终的没有任何一个家长的现状得以改善,失衡得以修复,反倒是把自己的现状和失衡传递给了孩子,缔造了另一个失衡的自己。
面对生活的不如意,面对曾经的错过,最优秀的处理方式是增值自我,预防下次再有类似状况发生。
淅爸有话说:不要把对孩子的期许,当成对孩子的标准;不要把自己的过失,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不要把孩子,变成另一个不如意的自己;当我们开始迷信某一条“成功之道”来教育孩子,我们就已经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