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张妈妈在群里吐槽到:自己的女儿5岁了,非常调皮,实在让人心烦,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才好,打骂是进行不了的,因为只要一说她她就哭。到底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到了5岁,其性格基础基本已经定型,这份性格是他平衡与周边环境(人事物)的心理防御武器,这包括了两个方面:
其一:探索的方式
其二:面对伤害时的自我防御
调皮,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而爱哭,就是她面对伤害时的自我防御。接下来我们来解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调皮、爱哭的性格特点--只有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我们才能因材施教的改变孩子的行为,乃至改变其性格特点。
每个孩子都会尝试独立的去探索周边的一切,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即认识眼前的事物,又进一步认知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力几何。
而探索过程中,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方式,这取决于他们的基础认知;
至于这些方式是否会被保留下来并且固化,则取决于这些方式所带来的的结果是否让他们快乐、满足;
不管是调皮还是爱哭,没好处的事情,孩子才不会去做呢!只是这份好处并不如我们成人般的功利,他们需要的好处可能是父母的关注,自己的快乐满足,或者是让自己避开伤害。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就调皮起来,我是指,一个婴儿她又怎么会懂得调皮?必然是在生活中通过调皮得到一些好处,并通过实践反复验证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进而对此深信不疑。
这在一些二胎之家经常可见:在二宝出生后,大宝变得调皮起来。
这是因为,大宝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总是呵护着弟弟妹妹,而对他则显示有些冷淡,被忽视的感觉太让孩子难受了,违背了他们需要关注的需求、寻找家庭定位的需求。
需求如果不被满足,那么并不不会无故消失,只会被隐藏起来,一个方式满足不了孩子就会换一个方式。
当大宝发现,只要自己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例如上蹿下跳、捣乱)时,父母反而会放下弟弟妹妹转而正视他,那么他求关注的需求就被满足了;
接下来他就会反复调皮去验证这一个方式是否有效,一次又一次的他得逞了,即便父母是骂他的,但也是对她有所关注。
父母的责骂固然让她难受,但她更在意的是:爸爸妈妈放下弟弟妹妹,看我!
倘若父母不及时修正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这份调皮将带来更让父母烦恼的心理问题:
如果父母因为弟弟妹妹而责罚她,那么则可能会激起她对弟弟妹妹的仇视,进而攻击弟弟妹妹。
如果父母因此而有意无意地给他贴上调皮的标签,那么孩子会以此为方向发展为自暴自弃:你认为我是这样的,那我就这样好了。
如果父母不愿或者没有及时修正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不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孩子就会以此为被动攻击父母的方式:听话乖巧是父母在意的,破坏父母在意的,看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我能感觉到一丝快感。
而这种调皮的方式被固化之后,就会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手段:只要他对某个事物感兴趣,他就会用调皮的方式去认知他。例如他对某个小朋友感兴趣,想认识对方,那么他可能会捉弄对方。
总而言之,一个孩子会调皮,那必然是因为调皮曾经或者正在满足她的需求;而一个孩子会形成调皮的性格特点,那必然是因为调皮被她不断实践并且证明是有效的、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
哭是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技能,从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就用哭声来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他们用哭声来表达不满,发出讯号以引起关注。
哭的作用,在最初是用来释放信号,以及宣泄情绪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长,哭的意义就不再那么单纯了:用来抵御外来伤害。
某个孩子只要一遭受挫折就哭,那么哭泣首先是她宣泄情绪的方式,而当他发现哭泣可以让他获取他人的关心或者减少甚至避免伤害,那么哭泣就变成了一种防御武器。
例如,孩子一调皮,父母就会进行打骂教育,而孩子的哭会让父母住手、泄气,甚至反过来安慰孩子,那么哭就一次又一次的让孩子保护了自己。
当这种防御机制被不断强化,同样会产生种种让家长烦恼的问题:
哭最基本的作用是用来宣泄情绪,如果是婴儿那问题不大,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单一的用哭来宣泄情绪,那么会造成沟通不便以及让人拒绝与之交流。
当孩子发现,只要自己一哭就可以让父母服从她的意志,满足她的需求时,哭泣就会成为孩子威胁父母,让父母妥协的手段。
调皮是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出错以及家长错误的引导,而哭泣是因为没有给与新的宣泄手段以及过分妥协所致。
两者的共通点是:孩子对该行为的效果过分信任,形成思维上的舒适区,要改变孩子的这些乖僻行为,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1. 情绪的宽容,行为的拒绝
孩子的情绪,我们理应宽容,宽容是震撼人心的积极教育,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心灵来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犯错。宽容是指对人的宽容,不是对错误行为的宽容。
孩子如果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只要不是品德上的错误,父母就不该给予太严厉的惩罚。父母要有宽容的态度,相信孩子有纠错的能力,并鼓励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仔细一想,他调皮不过是想获得关注,不过是希望获得新认知;他哭泣不过是因为不开心,不过是想要避免伤害;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误,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正常的需求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宽容他、包容他的情绪呢?
当然,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一点我们理应坚持,并且明确告知孩子,他的行为将产生怎么样的后果,并且让他自行承担责任。
2. 对调皮的引导--让他正确的调皮
倘若我们想要让孩子一夜之间变得乖巧听话,这是不现实的--这等于把他生硬拔出赖以为生的爪牙,成为一只无牙老虎,要么让孩子绝望,要么让孩子变得自卑。
调皮的孩子是聪明的,这样含糊的概念不应该被强调,但调皮的孩子,对事物的主动性是他的优势。
只要我们让他正确的调皮,就不会让他成为“磨人的小妖精”,反而能助长他的身心成长。司马光之所以会砸缸,那也是因为他调皮的与其他小朋友到处玩耍才建立的,不是么?
例如孩子喜欢跳跳跑跑,我们可以带孩子参与诸如轮滑、蹦床的活动,让他充分发挥他的调皮;
例如孩子喜欢拆东西,那我们同样可以让孩子玩乐高积木等活动,让他的才能得到正确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地和他约定,什么时候不能调皮,一份明确的并且能被坚定实行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的调皮消散无踪。
3. 对爱哭的引导--给与他新的方式
哭给孩子带来了好处,或者是避免伤害,或者是让他能操控父母,我们需要先使之失效。
包括不要再用让孩子感觉到有威胁的教养方式,例如打骂教育,凶狠的威胁等等;
还包括让她的哭泣不能成功威胁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哭泣有威胁意图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平和地等待她的哭泣结束。
“你哭完了舒服点了么?如果你愿意,那我想我们可以聊聊刚刚发生的事情。”--情绪平复之后,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的重点在于给与孩子新的方式:“瞧!当你感觉难受的时候,你可以哭。但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好好和爸爸妈妈说,你愿意吗?”随后,引导孩子进行沟通,用语言来表达她的想法和需求。
当他品尝到沟通的好处时,当他发现沟通比哭泣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的时候,他就会不再使用哭泣为防御武器。
这个改变的过程需要多久,取决于孩子对哭泣的依赖性有多强,以及沟通的效果,只要家长保持耐心、尊重,孩子很快就能改正过来。
淅爸寄语:孩子比我们想象的功利得多,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不会做,找到孩子的心理动机,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