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写作业”,已经成为很多父母的必修课,但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每当提及此事,很多父母都直呼“伤不起”。眼看开学在即,陪写作业又得提上日程,小编想问:你真的会“陪”孩子写作业吗?
01、陪娃写作业是一场“修行”?
陪孩子写作业气到住院、考出教师资格证……关于家长陪娃写作业的新(tu)闻(cao)层出不穷,先不考虑真假,这至少说明“陪写作业”早已不是个别家庭的事了。
一到写作业时间,很多孩子就“问题不断”:
坐不住:上厕所、玩手机……
拖拉磨蹭:明明8点能写完,硬是要拖到10点,假期作业非拖到快开学才开始狂补……
敷衍应付:出错率高,刚教过的题又不会,仿佛失忆了一样……
脑洞大开:答非所问、让人哭笑不得……
自从做了家长后,很多人感觉生活就剩“忙”和“更忙”两种状态。每天回家要和孩子“斗智斗勇”,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不说,效果似乎也不好。情绪控制不住还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难怪有人感慨,“陪娃写作业就是在修行。”
“写作业”明明是孩子的事儿,家长为什么这么累?到底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如何才能让孩子写好作业?种种难题,个中原因,在孩子,更在父母。
02、好好写作业,怎么就这么难?
我们首先要想想作业本身是不是有问题?多年前《上海中学生报》曾做过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做作业,是因为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除了学校里的作业,有些家长还会“加码”,另外布置作业。孩子做不完、对作业抵触就不难理解了。
而对于最需要家长辅导的小学生来说,还有哪些深层原因不可忽视呢?
有时候为了完成作业,家长不得不逼迫孩子,靠着“狮吼功”+“混合双打”,当时立竿见影,然而长期下去只会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得不偿失。毕竟写作业本身不是目的,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才是。
(1)孩子天生如此,本就坐不住
其实,让孩子乖乖坐在书桌前念书写作业,是古今中外的一大难题。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经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这说的就是小孩本性就爱玩,不喜拘束。教育孩子就像是照顾草木,顺应着它就会舒展,摧残就会枯萎。
孩子的身心发育是个渐进的过程。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旗下的SCALE组织经过研究,发现了儿童专注力公式:
孩子的专注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延长。如果孩子是6岁,那么他的专注时间大约是7分钟,而通常读完一本中等难度的绘本就需要5分钟以上了。
当然,这个公式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的平均值。当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专注力便会更多一些。但心无旁骛地专注半小时,对大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何况是天性爱玩的孩子。
(2)孩子不是笨,不要急于贴标签
不少家长在陪写作业时,觉得孩子太笨怎么教都不会,有时写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但又好像“没毛病”。难道孩子的世界,大人真的不懂吗?
草图=“草”的图,好像没毛病……
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学就会、什么都懂,而家长却经常忽略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经典名著《小王子》开篇有这样一段对话:
-六岁的小主人公拿着自己的画给大人看:“你们被我的画吓到了吗?”
-大人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是一条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啊!”
另外,孩子的思维本来就是发散的,富有想象力是他们的天性。标准答案并非检验学习力的唯一标尺,况且并非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所以,孩子们脑洞大开,恰恰是他们富有想象力的表现,千万别着急打上“你很笨”的标签。
03、孩子总拖拉,需要家长正确引导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会自觉学习。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熟知的学霸。
去年广西高考理科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采访时坦言说: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养成习惯。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杨妈妈的话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学习要靠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靠有效监督。
但很多时候,父母把监督变成了监工。只要孩子一出现点问题,催促的“鞭子”就挥动了起来。
快点写,别磨蹭!
你就不能好好写?!
你怎么这么笨啊,又写错了!
怎么还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
…
过于注重孩子写作业的细节,想实现“完美作业”的心态,让父母把自己逼成了“行走的监视器”,这是一种过度监管的表现。
它不仅干扰了孩子的专注力,还让孩子产生失败感和内疚感,最终激起了孩子的抵触心理,他只好选择“反抗”:不能逃跑,那就只能拖延。
心理学上把这种反抗称为“被动攻击”,行为表现就是“表面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回想一下,当年考试时,监考老师一直站在你的身后盯着你,你的注意力会放在做题上,还是老师身上?
如今开车时,总有个人在你旁边说“并线并线”、“笨,超车啊”,你有没有回头对他说“闭嘴”的冲动?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育的应有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
03、做好三件事,学会“陪”娃写作业
孩子成长各有特点,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天性,接纳他们真实的样子,耐心给足其成长时间,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陪伴和引导。只要家长掌握好方法,陪写作业的痛也是可以化解的,还能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1)有效的陪伴,让孩子独立自主
关于“陪还是不陪”孩子写作业,很多家长有过纠结。陪,容易出现上面说的过度监管;不陪,又对孩子不放心。
家长要明白,“陪”最终是为了“不陪”。陪与不陪并非简单的行为动作,真正的“陪”写作业,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形成好的习惯,为独立学习做准备。
杨绛先生提起对女儿钱瑗的教育曾说过: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学习杨绛先生的方法,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安静地看书、工作,孩子也会模仿大人全神贯注的样子,静下心来写作业。
杨绛先生,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
如若家长心不在焉,陪着孩子又不由自主地玩起了手机,他们自然有样学样,三心二意。
而父母全程盯梢、总是指手画脚,看似是“帮”孩子改正了错误、完成了作业,但也容易导致孩子对自我管理很不自信,无法独立自主。而且父母还容易“陪”出讨债心理,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哲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而这种操纵是错误的。短期内陪伴,那就陪伴出积极效果;并在适当的时候,家长懂得一步步抽身。
(2)非暴力沟通,让孩子说心里话
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最讨厌的问题,爸妈知道吗?就是那句“作业做完了吗?”,因为它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爸妈关心作业,胜过关心我!
父母询问甚至责备,本是出于爱,结果却适得其反,让孩子离自己更远了。这是亲子间的沟通模式出现了问题。想让规劝有效、沟通顺畅,家长不妨试试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非暴力沟通”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它包含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
Step 1 观察,不带评论批判地观察孩子的行为
例如“你写作业总是不专心”是典型的批评,而真正的观察是“你刚写作业时走神了,玩起了橡皮”。总是、每次、从不……这些词语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陷入和父母争辩的状态。
Step 2 感受,不带情绪地描述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
例如,家长想到:我觉得你不听话。而感受应该是:我感到很焦虑,因为你写不完作业。生活中可以多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只要表达出真实感受才能发现对孩子生气的根源。
Step 3 需要,说出孩子行为带来的真实感受和我们的需求
例如,孩子写不完作业,家长会训斥说:“谁让你磨叽的!写不完作业不准睡觉!”如果换成“你拖到这么晚,我很生气,因为我担心你要晚睡熬夜,这样不健康。”孩子不仅不会反驳,还能感受你对他们的爱。
Step 4 请求,和孩子提出明确的请求而不是命令,并且请求越具体越好,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
例如,“我看到你写作业时在玩橡皮,这让我很生气,因为我担心你又做不完了,明天要被老师批评。我希望你能把每一科作业计划好,按时做完,在9点能洗漱睡觉。”
家长尝试记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四个步骤,克制好情绪再和孩子沟通。真诚地面对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就能在亲子间形成一段“太空时间”,抽离出“火药味”,达到说心里话的目的。
(3)番茄工作法,帮孩子养成习惯
哈佛大学教授Tal Ben-shahar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中揭示过一个真相:保持我们高效运转的其实是习惯。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形成了很多习惯,像刷牙、穿衣这些每天的流程已经是自然而规律的动作,根本无需催促。所以,想要孩子坐得住,就要培养他们的专注习惯,使其变得像刷牙那样自然。
小典推荐家长使用时下流行的“番茄工作法”:它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习惯,还能训练专注力。
番茄钟工作法是用定时器,定时来进行任务管理的方法。
使用时,利用定时器把时间划分成小段,通常是30分钟(25分钟任务+5分钟休息),循环往复,一段时间只专注于做一件事。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灵活设置时间,年龄越小、时间越短,一点点延长专注时间。
Step 1、准备阶段
排除干扰因素:文具准备好、喝水上厕所等行为都做完,静心坐好;
规划作业清单:教孩子按照作业量、难易度进行分类、分配,设定要做几个番茄钟;
任务材料准备: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打印出一些小图标用于展示当天成果。
Step 2、实行阶段
建立仪式感:可以用节拍器、音乐培养孩子开始学习的动作;
开始学习:根据清单学习,中途家长不要打扰孩子,记录下他的小动作、状态事后告知即可;
时间把握: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时长,可以15、20、30分钟循序渐进。
Step 3、结果反思
提前完成怎么办?剩余时间用来复习、预习。
时间结束孩子没有停下来?意犹未尽是最好的状态,别打断孩子。
5分钟休息该做什么?喝水上厕所、简单运动,但不能玩游戏、看动画,一旦开始娱乐便很难调整回来。
使用番茄工作法五个阶段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在教育家蒙台梭利看来,聚精会神的状态比知识更重要。番茄工作法正是“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专注到学习任务上,把时间观念种在了他们的心里。
写作业的时间在孩子的一生中很短,父母能陪伴他们写作业的时间更短。但孩子一生所需的很多能力,比如专注、独立,就在5~12岁的关键期,在每次家长陪伴中逐渐培养起来。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提出过“英雄之旅”——
每个英雄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会遇到挫折、灾难。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一个智者带领他不断成长,跨越挫折。
作为孩子的智者,家长要回归角色,帮他们拨开“学习”的迷雾,找到进阶之路,而不是帮他们完成某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