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习方法,4年培养3博士,受家长们热捧,他却这么看教育

2019-06-15     小于儿育儿

他为什么被誉为“博士老爸”?

他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他将3个资质平平的女儿全部培养成了博士后。大女儿陈淑华,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二女儿陈中静,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后,三女儿陈中州,中科院博士。

博士老爸是谁?

他叫陈克正,武汉市江夏区一个普通家长,被誉为“博士老爸”。现为江夏区卫生学校副校长。从小爱动脑筋、肯吃苦,16岁参与修铁路;17岁进入武昌一中;20岁考入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他主张把学习当成游戏来玩,训练孩子的速记、速读、速写、速算能力,让孩子轻松学习!

本文根据刘睿博士采访后整理而成,

内容由“博士老爸”陈克正提供

1、最重要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和规则的教育

在美国居住多年使我切身感受到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异。国内的父母们望子成龙,除工作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考上名校。这些做法未尝不可,但不完全对。

有一个情景我记得很深。在一个酒店,一位母亲陪两个孩子做作业。其中男孩在做数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把母亲叫过去。母亲也会耐心地指导他。大概过了半小时,一位老太太(估计是孩子的姥姥)带来三包零食,交给这位母亲简单聊几句就走了。自始至终,母亲都没有让孩子和老人打招呼。送走老人后不久,母亲把零食分给孩子,然后一人一包开始吃起来,走的时候留下“一地鸡毛”。

这样的场景其实也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写照。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然而他们恰恰忘了最重要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规则的教育’。缺乏做人和规则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常常狂妄而自大,不懂得感恩。他们从小就没有界限意识,即使在公共场所也为所欲为,后果可想而知。规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让孩子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对比美国,我想起一个场景。一对母子刚进电梯,孩子兴奋地说这话,母亲见状立马将手指放在嘴上,发出“嘘”的声音,警示孩子不要在电梯里说话。在美国,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事。

我送外孙上学时总发现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很少交头接耳,更不要说大声喧哗,讨论时也轻声细语,尽量不影响他人。在走廊、教室里,学生很少跑,即使下课期间,学生也在走廊两边有序行走,很少见着追跑打闹的现象。而在体育课或操场上,孩子们则生龙活虎,拼命地运动,抛洒汗水。我想这些良好的教风都值得我们学习。

2、阅读最能体现孩子的学习能力

阅读是学好其它一切课程的基础。其它学科成绩都好的孩子,阅读能力也差不到哪儿去。

美国人非常重视阅读教育。有研究称美国儿童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六倍。我没有找到具体的出处,不过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中美儿童阅读量差别确实很大。前几天,上三年级的外孙女苏菲要我给她借《战争与和平》,吓了我一跳。由于书对她来说难度较大,我没有同意。但可以看出阅读在美国教育中的作用。

我读四年级时,除了教材,就没什么课外读物了。那时中国的农村小学,四周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什么可供阅读的渠道,贫瘠得要命。而在美国,学校会为孩子阅读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因此即使在家庭环境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孩子的阅读也没有掉队。

3、孩子应不应该学奥数?

‘中国孩子数学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的大外孙彭一鸣在中国上学期间,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数学、物理的奥林匹克竞赛。他擅长做难题偏题。但到德国读书后,与德国同学同场竞技后才发现,光有解题技巧、只等老师抛出习题来“喂”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只有搞清逻辑和架构、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数学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中国高中阶段的数学主要是将几个简单的知识不断挖深,通过难题和偏题来显示自身的高大上,同时在学习数学的时间上也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德国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则在涵盖所有国内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加入微积分、概率统计等与大学有密切关联的课程。

最可贵的是,这批德国的尖子生学数学是发自肺腑的,不带有一丝功利性,这点与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不是冲着学校排名、专业排名,就是冲着就业前景的功利观念有着天壤之别。德国的数学尖子生普遍认为:“数学学习的意义不在于解出了多少道题,而是搞清逻辑和架构,从而为更高阶的数学做准备。”这句话,我也想送给每一位有理想的学生。

4、中国人学英语的效率为什么这么低?

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焦虑于外语学习。根本问题或许在于,普通人认可外语的重要性,但在方法上却持续低效。教育部发文‘英语退出高考’,就与英语学习占用时间太多而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关。对此,我们急需深入反思。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不要忘了,语言和思维之间,不单纯是内容与载体这么简单。语言不是思维的外壳,二者是一种共生关系。你说你多有思想,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这样的思想是无法验证的。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出色地使用一门语言,我们倒有理由相信这人思维发达。

其次,英语的听说虽也重要,但过度强调流利、标准,可能会耗费过多时间而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语言学习的其它方面。一个外国人说话带点口音,只要不影响理解,通常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论文和工作中的报告、邮件等书面材料写得差,则直接影响到职业发展,甚至根本就找不到求职机会。

再次,我们没有足够重视翻译学习法。一些文学翻译大家,比如李文俊先生,本来是新闻系毕业,并非科班出身。可是经过福克纳、门罗、凯鲁亚克等人作品的磨练,他成了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翻译给人原汁原味的材料,而不是教育者咀嚼出来的二手材料。

总而言之,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新一代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一方面要“拨乱反正”,回到正路上,另外一方面也要使用新兴的研究发现和工具来提高学习的效率。真能这样,就是英语考试完全退出高考,也无法阻挡学习者进步的步伐。

5、无痕教育——家长不隐身,孩子没出息

中国式父母总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将孩子的得失与自己挂钩,在孩子身上复制黏贴着自己的要求。但这样做是对的吗?孩子需要的和你要给的正好相同,自然很好;否则,孩子失去的便是仅此一次能为自己设计人生蓝图的机会。

我外孙女和她的同学艾登一起参加数学竞赛,结果没怎么准备的艾登和我外孙女分别获第一第二。如果说我外孙女的成绩得益于平时的努力,艾登得第一又如何解释?艾登爸爸从来不在家里抓学习,而是带着儿子设计电子游戏、编程等,这孩子从小就跟一小爱迪生似的。艾登想买某仪器设备,他当CEO的老爸没有买给他,而让他自己去学校摆柠檬汁摊筹款。

按照中国父母的标准,这位CEO没抓好孩子的学习。可是他抓住了孩子的成长。我经历越多越发觉得,即便是按照最现实的成本收益法计算,追求高分而不惜代价也不可取。

美国家长多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当我按照中国传统思维向艾登爸爸恭喜他儿子得第一,并夸赞他教育有方时,艾登爸爸却说,这和他没什么关系,我只是很荣幸是他的爸爸。我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说法。一些美国爸妈说起孩子出色的时候,还表示自己和孩子“不般配”。

但愿我们也能像艾登爸爸一样,跟在孩子后面当好加油站、啦啦队,让孩子有伸伸胳膊伸伸腿的个人空间,而不是放在自己手掌心里。更不要认为这是自己育儿方法的得胜。家长不肯谦卑,放不下自我,在孩子身上复制粘贴着自我,糟糕的结果必定是一代不如一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_uGGwBmyVoG_1ZzW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