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壹父母(ID:loveyifumu)
前阵上网,一打开就看到一条“魔幻新闻”:
把性别刻板印象当作是“因材施教”,9012年了,竟然还有这样的学校,看得我真是又迷惑又气愤。往严重了说,这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明明可以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发掘自己的兴趣和价值,提高自我认同感,却偏偏要采取强制划分的方法,既剥夺了女生造火箭的权利,也剥夺了男生打毛线的自由。
尤其是校长的采访,透着一股得意洋洋自以为是的劲儿,把毒鸡汤当军功章,让人无力吐槽。
没有尊重和理解,何谈发展和成长?这样的做法,恰恰会加深孩子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未来的人格健康和职业选择,最终还会影响到社会劳动力的构成。
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女性在一些刻板印象里专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获得了巅峰成就,也会遭到别人的质疑。
8月31日,中国诞生了第一位UFC(终极格斗冠军赛)冠军,28岁的张伟丽用42秒战胜了对手,夺得中国首条UFC金腰带,创造了中国以及亚洲UFC的历史。
荣耀加身的张伟丽,在之后接受的各种采访中,无数次地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一个女孩子,为何要如此血腥和暴力?”“你这么厉害,会不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你不会家暴吧?”对此,她的回答铿锵有力
然而,不光是女性,也不光是普通人会遇到如此奇葩的事情,哪怕你身为王子,也会遭到关于“男孩为什么要学芭蕾”的质疑。
在 ABC 的早安美国节目上,主持人Lara Spencer公开聊到了乔治王子的课程安排。当她提及这个6岁的小男孩除了学习宗教和计算机之外,还在学习芭蕾时,Spencer对着镜头意味深长地笑,说了一句:“我们看他能坚持多久……”
可见,哪怕在注重推行性别平等的发达国家,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在怒刷存在感,作为主流媒体的主持人,她仍然认为“男生就应该学编程,学舞蹈是女孩子的特权。”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任重而道远。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为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做着自己的努力。最近我看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某运动品牌广告。金碧辉煌,灯光闪烁的大剧院内,一个小女孩深吸一个口气,来到舞台中央,婉转歌唱,歌名叫做《女孩是什么做成的》
底下的观众,盛装出席,听着小女孩动听的歌声,轻点节拍,面露微笑,听到这样的歌词都觉得理所当然。
这时,观众席后方的门突然打开,剧场中透入一束光亮,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优雅地转了一个圈,自信地冲着舞台上的女孩轻轻点头。
女孩接收到信号,音乐突然变调,歌词也随之变得鼓舞人心。
随着女孩的歌声越来越激昂(这首歌曲是俄语演唱的,大家脑补一下战斗民族的风格),各种从事不同运动的女性,从四面八方涌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坚毅。有优雅柔美的芭蕾舞演员
有体格健美的女教练
有坚毅果敢的拳击运动员
现场观众的表情,也从惊愕变成了欣赏。最后,一位女足运动员把足球踢给了小女孩,一个新的梦想正在慢慢萌芽。
这支广告,获得了2017 戛纳国际创意节 Film 影视狮金奖。广告歌曲源于一首十分著名的俄罗斯童谣,大意是:孩子是由什么做的……例如,糖果、鲜花、和春天。歌词中的内容基本上的分类是:女生是由柔性的事物做的,男生是由刚性的东西做的。
这则广告改编了这首童谣,鼓励俄罗斯的新一代女性,勇敢地站起来,做最真的自己。它的Slogan是:你的所为组成了你(Youmade of what you do)。多么振奋人心!
接下来这个广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非常喜欢的歌手蔡健雅的歌声,贯穿全片,把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女孩五岁的时候,妈妈教育她坐下的时候要双腿并拢,不能跟哥哥一起疯跑疯闹,并且把不小心弄破了公主裙的小女孩,狠狠地数落了一通。
女孩十岁的时候,妈妈让她帮忙洗碗,但是哥哥就可以不用做家务,坐在沙发上和爸爸一起聊天。
女孩20岁的时候,因为体重问题不敢吃高热量的食物,每天以沙拉果腹,好不容易瘦下来了,却又被父母告知:“好女孩不穿露脐装。”
女孩30岁的时候,被周围朋友告诫“青春有限,该找个好人嫁了”,于是,她接受了别人介绍的对象,结婚生女。
到了40岁的时候,人人都告诉她:要做一个好妈妈,还要注意美容和保养。40岁的某一天,在学校门口,妈妈看着一个个穿着芭蕾舞裙的女孩走出来,却最终对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抱着橄榄球,皮肤小麦色的女孩绽放出笑容。
女儿的衣服应该是在运动中不小心扯破了,她也只是拍拍小女孩的头,温柔地笑笑,和女儿一起快乐地远去,女儿的笑容自信而又快乐。
蔡健雅的歌声适时地响起
这个从小被父母教育“女孩子应该如何如何”的妈妈,并没有把父母教育她的那一套“复制”在女儿身上,相反地,她给予了自己女儿最大的尊重和自由,因为她知道,“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多么珍贵。这样的妈妈,真好。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好友跟我说起她女儿的故事。一年级时,班主任拿着一摞足球训练班的报名表发给孩子们,但是,只有男生收到了这份报名表,女生们被老师“省略”过去了。
女儿回家之后委屈大哭:“为什么女孩就不能踢足球!”朋友给班主任打电话询问情况,班主任连忙解释:“女生当然可以报名啊,只是一般来说女孩对足球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就没发给她们。”
第二天,班主任马上给孩子补发了一张报名表。现在,小女孩已经练了一年多的足球,常常受到教练的夸奖,被我们戏称为“小孙雯”。
很多时候,性别刻板印象,只是人们对一些传统观念的习以为常。试问一下,我们谁没有说过“你是男子汉,不能哭!”“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不可以疯玩疯跑!”诸如此类的话语呢?
有人觉得,“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是顶大帽子,其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比如,先从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开始。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时光,是不是就在这样的声音中长大:“女孩子就应该玩洋娃娃,要不然就像个假小子。”“男孩子就应该喜欢小汽车和玩具枪,玩洋娃娃也太娘炮了吧?”
其实,你完全可以让孩子遵从自己内心的喜爱,选择自己的玩具,无论是洋娃娃还是玩具枪。玩具就是玩具,玩具没有性别。至于孩子们选择了恐龙之后,是去玩过家家,还是玩森林奇幻冒险,那都是他们自己的权利。
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他们的天赋与潜力,才是玩具的终极要义。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从婴儿期开始,为他们提供多种玩具选择,让他们自己挑选,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们独特的喜好和天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两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引导、帮助他们通过玩具来获得更健全的人格。比如,当男孩子主动选择玩洋娃娃时,父母可以从语言启蒙、培养同理心等方面去引导和陪玩。当力量相对男性会比较薄弱的女孩子选择一些冒险性的玩具和游戏时,家长要帮助她们获得勇气与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贴标签,要坦然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穿球鞋还是芭蕾舞鞋,从来都无关性别。如果孩子因为环境和他人的嘲笑,而对自己的选择产生疑惑和挫败感到时候,要认真地、郑重地告诉TA:不要因为人们的歧视和偏见,而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李银河女士曾经说过:“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我想再加一句:“也请这样对待你的孩子,抛弃那些性别刻板印象,坦然接受TA本来的样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所谓无条件的爱,定义不外如此。”
本文图片及视频截图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壹父母,定义美好亲子生活方式。
编辑|向南
设计|袁果
如果喜欢,就朋友圈吧
公众号:91读好书(jiuyao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