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爸|养育男孩(ID:breedboy)
在亲子阅读交流时,有很多妈妈跟我提到:孩子坚持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突然不想读了,每次要他读的时候,感觉他很难受,有一种被逼的感觉。
的确,我也发现小小鱼在起初的阅读阶段(1至3岁),也是一阵一阵的。有时我给他读,他不来,感觉没有了之前的兴趣。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刚开始,我想培养他的兴趣,所以就给他找新的书,满足他的好奇心,专门找一些他喜欢的书。
他喜欢看车,我就给他找车车书,喜欢动物,我就给他找动物图册,还有各种翻翻书、互动游戏书……
应有尽有,总有他特别喜欢的,于是继续补充,把他小小的胃口抓住。
到了如今,他已经6岁多,基本上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时间更多。而在四、五岁的时候,他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
有时不看,我也没有太大的担忧,就让他停一下。结果发现他过一段时间后阅读的兴趣反而更浓一些。
总结一下发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就是适度保持孩子阅读的饥饿感,这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今天分享给大家。
保持阅读的饥饿感,
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多都是从图书极度缺乏的童年里走出来的。每次一说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大家都是红着眼眶围成一堆忆苦呀!
有朋友说,一本书被每个小伙伴轮流看,最后都变成了油渣子了。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希望得到的礼物就是书,所以每年过生日时,家里人就会让我去新华书店选一本书,那时候的书很贵,从不打折,一本书5块钱,可以买10块豆腐,让家里改善10次伙食呢!真的希望每年多过几次生日就好。
那时候一本作文书都能啃几遍,家里的那些农业技术报,箱子里叔叔们读书留的老教材,亲戚家压箱底的书,哪怕是老爷爷的黄历都被掏了出来,借到手上。
那是一个真正的“饥饿年代”啊!但我觉得也是阅读的黄金年代。也许正因为匮乏才更珍惜吧。
有朋友说到了中学,书山题海中,唯有见缝插针的几本《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就这还得做好保密工作,在很多老师眼里,这些都是干扰学习的毒草。
但就是在那样阅读饥饿的年代,我们的求知欲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孩子们。如今的孩子,能读的书本太多太多,而且大部分家庭有给孩子置办图书的经济能力。那我们可以怎么来让孩子“饿一饿”呢?
陪孩子读的时候不要全盘包干,记得留给孩子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在给孩子读的时候,有很多父母喜欢不停地讲道理。就好像一定要学到一点东西不可。
比如有的父母喜欢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拿书上的人来对比,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结果恨死了书上的人。如果图书给孩子只是带来了痛苦的话,他还会喜欢吗?
所以在亲子阅读的时候,不要急着把知识和道理塞给孩子。因为有可能适得其反。
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刺激的时候,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既要让孩子“吃饱”,又要使孩子感到“还想吃”,使孩子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性。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母亲给小歌德讲故事时,总是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一种“饥饿感”。
孩子的人生真正比拼的是内力,
阅读能帮孩子增强内力
鱼爸觉得童年是黄金阅读期,在这个阶段读到的书都会成为一种沉淀,化作孩子的内力。
孩子长大以后,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所经历的东西,还有那些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比如感恩、慈善、友爱等都会被用于实际的生活工作。
一个人的品味和精神格局如何,跟他的所学所为息息相关。
童年是阅读的天堂。不仅仅有学习的时间和场所,还有最好的想象力空间。
很多成人读书都带着功利的目的,因为成年后,总是需要为工作、为家庭打拼,哪里还能纯粹地在自己的喜好里流连徘徊呢。
我们的人生,真正拼的是内力。而且不要被孩子小时候的成绩给欺骗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有可能会被饿死的。因为课本内容的单一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见识和能力不断成长。
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爱上了阅读后,好像永远是饥饿的状态。
如今小小鱼回家就捧着书读,像被黏住了一样。我们担心他的视力,也想着让他多运动,反而会进行一些提醒和限制。可这些也无法阻挡他对阅读的喜爱了,就好像一颗种子在石头下面,朝着阳光疯长一样。
因为阅读地更多,你会发现越喜欢阅读,因为读书越读越饿。就像萧伯纳说:“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而对于孩子们而言,阅读带来的应该是一种熟悉的感觉:比如爸爸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的温暖,或者精彩故事带来的感官刺激。
当然,我更觉得,阅读是一个孩子对于“更强、更好”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
越读越饿,越饿越读,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拥有阅读习惯与能力了。
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一个最有爱的公众号,面向家长群体,每天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家庭关系建造知识,新书《刚刚好的养育,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热售中,欢迎关注。
往期精彩文章
父母这几种无意识行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情商
爸爸越爱做家务,孩子的未来越成功
800年巴黎圣母院大火,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纪念这一艺术瑰宝
编辑|依妍、吴冰
设计|袁果
如果喜欢,就朋友圈吧
公众号:91读好书(jiuyaoduhaoshu)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91读好书【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