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红河州幼儿园、小学教师的摇篮
这里是红河州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
这里记录了每一位师范人的青春年华
这里是传说中“师范教育一枝花”
没错
这就是培育红河教师人才的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1973年
在全国轰轰烈烈兴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繁荣时期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也开始面世
四十余年来
它为红河州教育事业源源不断输送教师人才
四十余年来
它成就着自己的辉煌
四十余年来
它从未走出红河人的心怀
﹏
﹏
﹏
﹏
民族师范学校
几十年前
那时的民族师范学校
有着毕业就有“金饭碗”的“美名”
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想去的学校
从家乡
来到坐落于素有文献名邦
滇南邹鲁千年美誉的建水
来到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努力、拼搏、学习、成长
在这里
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
但亲如一家
学生们来自不同民族
但情同兄弟姐妹
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在这个学校诠释的淋漓尽致
名师出高徒
红河州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
他们有企业老总、政府人员
当然,还有千千万万
遍布于红河两岸村村寨寨的人民教师
他们都不忘初心
保持着那份纯真而执着的追求
留在乡村小学
默默耕耘教育事业
﹏
﹏
﹏
﹏
一份激情一份责任
也一次次走向新的征程
40多年来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坚持培养幼儿园、小学教师
为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
教师、文艺、体育人才
﹏
﹏
﹏
﹏
如今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教学专业越来越多元化
学前教育、体育教育
工艺美术、陶艺
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
运动训练、航空服务
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绘画
电子技术应用、社会福利事业管理
12个大、中专专业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校园文化也更加丰富
学校设有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红河州体育运动学校
红河开放学院
3个办学机构
同时还采用“双语”教学
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中、高职教育
保持学校的民族性
“一技从师获,终身吃遍天”
在这里学一技之长掌一技之能
刺绣、服装设计、紫陶工艺等一系列
充满民族范的民族民间技艺
不仅充分展示了校园民族特色
更是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知识和技艺
在这里不断被挖掘与重视
2014年学校开设工艺美术(陶艺)专业
建成占地约100亩的“陶习苑”
成为工艺美术专业紫陶教学实训基地
工艺美学
学校润物细无声的
开办了大量民族特色课程
民族刺绣班、民族工艺班
成立民族技艺传习所等
整个校园劲吹“民族风”
自己设计的民族校服
更是成了一道靓丽的独特风景
把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的理念
深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学生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民族风
当然,这里还有一群热爱运动的人
他们的青春充满汗水与光荣
在一次次的比赛中
为学校争添光彩无数
他们是校园足球队
是学校的希望
更是民族的人才
2010年
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结束
全省28所中师仅剩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一所
在严峻形势中,学校顽强“活下来”
2018年的9月
柳樟清脆 紫薇花开
学校新增占地560亩的蒙自校区
至此学校拥有建水、蒙自两大校区
共10183名在校学生
青春的校园
他们喧闹而来
年轻的胸怀
溢满无限期待
他们是蒙自校区的
第一批学子
新校园.
在这里
四季变化的学生
与不变的校园
成了彼此最美的陪伴
正当第一
云南省第一家开设学生创业街的学校
建有24间临街店铺的“学生创业街”
形成“前店后厂”办学格局;
红河州第一家实行中高衔接培养模式的学校
即中专、大专一起读、文凭一起拿;
红河州第一家实行学分管理的学校
按学分收取学费,学一科交一科;
红河州第一家“入企办校”的学校
在红河综合保税区办“以晴分校”;
红河州第一家和行业协会
协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
与云南省跆拳道协会合作
共同培养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跆拳道专业人才。
在无数荣耀中
光彩夺目
1994年——2005年
先后获得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5年
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校”
“云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016年
成功申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
2017年获奖
学校第二次被授予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成功申报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
第十一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红河州科技企业孵化器(红民师科技创业园)
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
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被表彰为云南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单位
云南省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
被认定为云南省众创空间
2019年
被命名为第一批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是一所民族风情浓郁的学校
这里有同学们心中最美的金色年华
这里多民族碰撞出的同窗情是美好的回忆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立于此
等你来
你为了梦
我为了你
………
来源 :加油红河
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