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由前战地记者、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周轶君导演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大火。周轶君走访五个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国家,通过去了解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来引发更多的关于教育的思考。
花钱上小学、中学、大学,去学知识、掌握某项技能,这似乎被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在芬兰,孩子们的学涯中从不会被要求学会什么“技能”,他们课堂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森林,他们可以学自己的想学的,而不是老师想教的,更不是家长希望他们学会的。
无独有偶,对于芬兰这种放养式教育,耶鲁大学校长曾公开表示过差不多的观点:“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对此,哈佛大学校长也表示举双手支持……那么,去这些世界一流名校,能学到什么呢?到底什么才是比知识、技能更有用的东西?
耶鲁:教育从来就不只是传授知识
查理德认为,耶鲁大学的任务,并不是对授予学生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些是学生们自己根据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有人就不禁想问:那学生在大学学什么?
理查德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给出了答案:“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正如《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他乡的童年》:放养的力量
这就让笔者不禁想到最近一部高分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这部片子的导演周轶君,很多人可能通过《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对她有了认识。她长得眉清目秀的,给人感觉特别知性。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70后上海姑娘,她曾是新华社唯一常驻加沙、亲历了加沙战争的战地记者,还担任过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她想通过这部纪录片,了解全世界的教育到底怎么回事,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教育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放养的力量”。
芬兰是她这次纪录片采访的国家之一,芬兰多次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尽管这个幸福的国度仅有500万人口,但它拥有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储备。
芬兰的教育,是放养型的。在芬兰的学校里,你几乎看不到竞争的影子,从小学到初中都不设考试,没有校服,iPad是学生们的学习工具,饿了可以随时吃零食,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可以用任何姿态放松,只要自己舒服……
芬兰的教育体系,以结合了数学、艺术、生物及芬兰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的“现象学”课程,同时保留了几门常规课。除了在学校上课,芬兰学生们的课堂还可以去到户外,如森林。和中国孩子去森林后需要些游记之类的作业不同,芬兰孩子们的作业通常充满随意性,“为你见到的植物像个名字吧”这样的。
芬兰的“不竞争”教育,体现在各个方面。整个教育系统从孩子到教师,都不必竞争,如此一来,所有人的重心都只需要放到“认真学”和“认真教”上。芬兰学生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即便之后真的有孩子学习理想,他们也不会觉得恐慌。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的观念早已根植于心中。
龙应台:讲一百次写作,不如去市场弄脏自己的裤脚
对于教育的看法,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曾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被认为是未来教育典范的华德福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并不提倡学术的培养。他们更注重让儿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手、心、脑整体参与的学习,也就是“做中学”。走进华德福学校,你可能会看到有的孩子在种花,有的孩子在画画,还有的在做饭……
这就是华德福教育提倡的顺应儿童的内在秩序,开发他的潜在能力,以实际行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能够更多的思考。
哈佛女校长: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宽容,更坦荡
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哈佛大学也非常人肯,哈佛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讲到:“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隔壁家的李铭,17岁,英语贼溜,在国外一所高中就读。和他聊起国外的生活,他说:第一年的学习时光,其实并不开心。因为到了那边后,李铭发现,不管你语言多流畅,成绩有多好,都不是最重要的。老师上课也好,同学之间交流也好,很多时候内容都并不在书本里。这就让李铭有些心慌,“就是自己见识太少,对这个新的国家不熟悉。有种周围的人他们什么都知道,各方面的话题都能聊一聊,而我除了学习找不出话题,也接不住别人的话茬,就感觉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
后来李铭一有空就往博物馆和图书馆跑,通过书籍和文物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努力融入新的生活。现在的李铭,已经褪去了当初的不安和沮丧,可以很和谐的老师、同学打成一片,但同时,他比谁都更明白:有见识是多么重要。
只在书本上看见鲜花,永远也感受不到它的芬芳;只在课堂里学习奔跑,永远也离不开原地。我们需要时刻牢记:实践和探索应当是孩子们教育中的一堂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