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扼杀”孩子创意?陶行知、杨振宁、龙应台、马云怎么看

2019-09-16     玩科学

提到中国的教育,很多人会摇头,一声叹息,很多人甚至认为传统教育就是“粗暴、专横、压抑”的代名词,甚至认为传统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意,然而,真的如此吗?我们都很想了解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下面,一起听听陶行知、杨振宁、龙应台、马云、杨绛等教育界的一些大佬对此怎么看!

陶行知:教育就是自由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表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从自由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家长重视的方式为:报班!报班!报班!奥数、英语、物理、钢琴、小提琴等各类培训班填满了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每天进行着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连时间都没有,又何来自由?

我们应该当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提出问题。而不是当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告诉他:你没时间搞这些没用的。

这是对孩子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扼杀”。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谈到如何教育,陶先生总是一针见血。“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老问题,也是老难题。在当今的教育制度及教育形式上,学校教师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难度是很大的。一个班级基本都是几十个学生,有时候一位老师要带好几个班,一两百学生的教学,一个教师分身乏术。相比起来,以家庭为单位就容易得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比如孩子喜欢弹钢琴,就不要非要他去学跳舞;孩子适合学奥数,就别逼他去学唱歌。因材施教,因兴趣施教,皆大欢喜,事半功倍。

杨振宁:关注思维、创造力、动手能力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这是杨振宁曾在采访中提到的一段话。

这段话,也间接地给了很多有“能当科学家的孩子到底哪里不一样”这样疑问的家长一个答案。那些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孩子,他们拥有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的基本科学素养。

这些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学会的“技能”,而是多种习惯培养后的综合体现。

杨绛:好的教育需要启发学习兴趣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学习兴趣。

杨绛是民国才女,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杨绛先生曾表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是啊,在学习和科学探索中,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经看过一个报告,报告说现在00后、10后的这些孩子,平均每个孩子每周至少要上3个兴趣班。这是否就是杨绛所说的“兴趣”呢?

兴趣班,对于家长来说,只要是学校课堂没有的班,都叫“兴趣”班,但这还真不叫兴趣!如若每个孩子都真的对自己的“兴趣班”有兴趣,为什么还会经常看见哭着闹着不想去?很多家长在为孩子的教育做计划的时候,很少或是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有兴趣,更多的考虑重心是放在了有没有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兴趣班,应当是真的有兴趣才上。

龙应台:学写作,不如去市场弄脏裤脚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龙应台曾任大学教授,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她在《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以及最新出版的《天长地久》中,多次深入谈到自己对教育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在书本上看见鲜花,永远也感受不到它的芬芳;只在课堂里学习奔跑,永远也离不开原地。在教育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让孩子被禁锢在课堂上,理论固然重要,但“走出去”也要是教育中的必然一课。

马云:教育关乎创新、创意、建设性

过去百年,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科学、产业,但未来,我们要教育孩子则是关乎创新、创意、建设性,你要怎么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机器不可能做得比人类好的事情。这是教育的关键。

时代快速更迭,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但需要的工人却越来越少;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满足人们的工具越来越多……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经济体的增大,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许几年前夫妻还会为谁洗碗、扫地这样的事情争执,现在洗碗机和扫地机器人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遍布我们的生活。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无限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也引发了“怎么样才能不被机器人替代”的问题。答案是在教育上,通过科学教育,让孩子懂得探索,学会创新,学会创造,这将让他成为永远不被“科技”追上的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iRVG0BJleJMoPM4l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