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晚,一部苏联秘密电台就在西安城中活跃起来,持续了5年多

2020-08-14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每到夜晚,一部苏联秘密电台就在西安城中活跃起来,持续了5年多

1948年元月,在一次总理纪念周会(当时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的例会)上,胡宗南大发雷霆:“敌人在我们家里设电台发号施令,凡七八年,你们都不知道。现在只破获了一部,还有一部为什么不能破获?国家要你们干什么?”胡宗南所说的那部破获的电台,估计是指“北平共谍案”中,破获西安情报处掌握的那部晋陕豫盐务总局电台。胡宗南做梦也没想到,那部始终没能破获的电台,它的领导人穿着上校军服,就坐在主席台下面听他训话呢。此人就是绥靖公署高参室的俄文翻译王敦瑛。

民国时期的总理纪念周会

王敦瑛,190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家有兄弟姐妹六人。家里有七亩薄田,他的父亲做点小本生意,还是不够养家糊口。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他的父亲就闯关东,到东北各地做点小买卖。

1918年夏天,王敦瑛从老家小学毕业后,随父亲到了中苏交界的黑河市,考入了当地的市立中学。可王敦瑛只上了两年,就因为他父亲承担不了学费而辍学。失学后,王敦瑛一边帮着父亲做买卖,一边自学俄语,两年后他又考入了黑河市立俄文补习学校。因为地处中俄边境,给王敦瑛教俄文的老师,都是俄国人;王敦瑛又特别有语言天分,他说的俄语和俄国人可以说没什么差别。

1924年,王敦瑛开始在哈尔滨特别区地方法院担任俄文翻译。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一点积蓄后,他于1925年又考入哈尔滨俄文法政大学。但是,只上了一年,就因为经济原因,又一次失学。但王敦瑛始终不肯放弃学业,1927年,王敦瑛又考入了法大的夜班,得以白天工作、晚上读书。1930年,王敦瑛从法大终于毕业了。

王敦瑛在学习俄文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接触当时苏联的报刊杂志,从而对苏联非常神往。“9·18”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王敦瑛决定投身抗日,一位同学的介绍下,他在哈尔滨加入了一个神秘的国际组织。当时,王敦瑛并不知道这个组织就是“共产国际”,从而开始了他的情报生涯。

克格勃的受训人员

1934年8月,组织派王敦瑛到莫斯科,参加了一个“积极工作训练班”。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栋别墅。这个训练班实际上是克格勃组织的,受训的一共八人,其中有五名中国人,另外三人分别来自匈牙利、蒙古和希腊。王敦瑛在这里系统的学习了政治常识、军事常识、爆破燃烧及情报工作等知识,还学习了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期间,他们进行过两次爆破训练,组织参观了无线电台、机器制造厂、肉类联合加工厂、航空学校以及莫斯科的地铁、百货商店等。在培训结束之后,王敦瑛于1935年5月返回了东北。

回国后,王敦瑛在苏联上级的领导下,活动在东北各地,搜集日军情报。他们这个组织曾在吉林、宽城子车站等地袭击运输军用物资的日军火车和汽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敦瑛与原来的苏联上级失去了联系,便赶到汉口,通过苏联驻汉口领事馆恢复了关系,在领事馆秘书拉托夫的领导下,为在华的苏联志愿空军做工作。

苏联在华最著名的特工佐尔格

1938年7月,因为抗战需要,国民政府派中央航空委员会副主任黄光锐到苏联买飞机,王敦瑛奉命担任了黄光锐的俄文翻译。回国后,他被转调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协同苏联顾问舍尔巴阔夫等人工作,在西安的第十战区长官部以及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辖区收集情报。他收集的主要是侵华日军的军政情报,以及国民党方面的有关情报。涉及国民党的情报,主要包括国民党与日本方面的秘密交往、国民党是否在真抗战等。

1939年4月,王敦瑛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上校翻译,他以此身份继续为苏联情报机关服务。1940年以毛斯阔夫斯基为首席顾问的苏联顾问团来到西安,为驻西安胡宗南的第三十四集团军总部(后改为第一战区长官部、西安绥靖公署)顾问军事。王敦瑛作为首席顾问翻译,也到了西安。

1943年春,苏联政府由于苏德战争的需要,撤回了军事顾问团,王敦瑛奉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罗申(后来担任苏联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的指令,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驻西安王曲)俄文教官、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部(后改为绥靖公署)上校咨议等身份为掩护,利用顾问团移交的电台,留在西安继续为苏联情报机关工作,成立了秘密情报机关——西安通讯组,并任组长。

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将军

为解决通讯组成立后没有报务人员的问题,罗申请求周恩来帮助解决,周恩来把此事交由童小鹏(解放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具体承办。童小鹏把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做电台报务工作的人员全部考察了一遍,几经比较,并报请周恩来同意,派新婚不久的四川人杨才(化名夏中和)、龙文英(化名钱瑾)夫妇到西安参加通讯组工作,杨才担任电台台长,龙文英担任助手。

为了便于通讯组开展工作,周恩来还把长期在西安从事革命活动的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1947年10月7日牺牲)、中共地下党员杨明轩(解放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介绍给王敦瑛,协助他工作。王敦瑛还与打入国民党第三集团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蒙定军(解放后担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建立了联系,互相交换军事情报。

杨才、龙文英夫妇到西安后,在玄风桥34号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卖些个毛巾、肥皂、火柴之类的东西,掩护电台。杨才为老板,龙文英为老板娘。杂货铺的墙壁做过改造,是个夹层,可以把电台藏进去。由于杨才、龙文英夫妇长期从事革命工作,之前没做过生意,容易引起敌特的怀疑,王敦瑛便请蒙定军介绍中共地下党员张志刚来到杂货铺,以店员的身份为掩护,参加通讯组工作。

玄风桥在当时算是西安的富人区,在那一带居住的都是身份显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有银行家、铁路局局长、军阀等。在当时西安电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一带的照明供电优先保障。王敦瑛把秘密情报机关设立在这里,也是考虑到这一优势,便于发报机用电。

今天的西安玄风桥

通讯组除王敦瑛、杨才、龙文英、张志刚,还有译电员李儒珍(王敦瑛的妻子)、交通员于亚洲。通讯组主要由王敦瑛搜集情报,他利用谘议身份,通过与第一战区长官部高参傅葆初、参谋许亚川等的私人关系获取胡宗南部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并与杜斌丞、杨明轩、蒙定军等交换。他搜集来的情报经李儒珍整理后,由杨才直接向莫斯科的苏联情报机关发报,发报时龙文英和张志刚负责警戒。通讯组每周向莫斯科发报两次,从1943年到1948年从未间断。

王敦瑛领导的情报小组不但为苏联方面搜集和提供情报,同时通过杨明轩、蒙定军等人,与中共在西安的情报组织也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在紧急情况下曾多次直接为他们提供帮助。当时以蒙定军为领导(后为赵伯平)的“西安军事情报组”,受中共关中地委直接领导,据其回忆,在他们和中共关中地委秘密电台中断联系时,一些紧急情报就是通过王敦瑛的电台经莫斯科、延安转关中地委的。1947年5月,蒙定军撤回陕甘宁边区时,行前对打入国民党驻西安第七补给司令部任参谋的中共地下党员、“西安军事情报组”成员杨荫东说,遇到特殊困难或联系中断,可找王敦瑛寻求帮助。

西安是个国民党特务多如牛毛的城市,西安通讯组在活动的近六年时间里,多次遇到险情。杨才的杂货铺曾在一天时间里,被特务、警察搜查过三次。有一天深夜,杨才正在发报,哒哒哒的电键声,透过窗户传向寂静的夜空,被邻居的大嫂听到。第二天,邻居大嫂过来问杨才:“杨老板,昨夜你们房子里有嘀哒、嘀哒的声音,那是什么东西响呀?”杨才听大嫂问,暗吃了一惊,随即机智地说:“我们睡觉了,没有听见,可能是外面传进来的什么声音吧。”以后,他们发报时就用棉被把窗户遮挡起来,把发报机盖上,以免声音传出去。

民国时期的西安

国民党特务们经常化装成小商小贩,突然闯进来借兜售货物之名进行侦查,或者收买一些地痞、流氓进行骚扰、打探。杂货铺门口经常有一个摆小摊的特务,以摆摊为名搞监视。杂货铺刚开张的半年时间里,每天都有一个胖胖的中年男子在杂货铺周围转悠。在杨才铺子里,也少不了问些:“你们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从四川跑到这儿来做生意?”企图套出一点什么东西。

有天夜里,杨才正准备发电报,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有人高喊:“快开门,查户口!”杨才赶紧把电台藏好,装作刚被吵醒的样子去开门。边开门边说:“黑更半夜的,干什么呀?”七八个警察、宪兵闯进来,翻箱倒柜地搜查了一通,又查看了身份证,没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失望地走了。像这样深夜查户口,进铺子搜查所谓毒品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减少骚扰,杨才当了甲长,并且积极配合保长工作。玄风桥一带有什幺小偷小摸、形迹可疑的人,他都赶快报告给保长。所以,尽管国民党的测向台发现玄风桥一带有部神秘电台,却没有人想到这个四川小老板与此事的联系。

胡宗南开会发脾气之后,特务们加紧了对玄风桥一带秘密电台的搜捕。鉴于形势严峻,王敦瑛请示莫斯科后,决定暂停电台工作,情报改为由地面交通员送往苏联驻兰州领事馆。两个月后,形势有所缓和,王敦瑛起用电台,准备恢复与莫斯科的联系,但按照原来的联系时间和呼叫频率,连续两周四次呼叫都未联系上。5月,形势再度紧张,特务以检查毒品和武器为名大肆搜查。为了安全起见,王敦瑛再次将电台藏在夹皮墙内。后来考虑到墙壁单薄,容易被搜到,经和杨才商量,将电台销毁。与苏联兰州领事馆的地面联系一直保持到了西安解放。

西安解放后,王敦瑛请西安市委电请中央转电莫斯科,请示今后是否留在西安,或者另有任务。中央一开始拟调王敦瑛到北京由中央分配工作,后来西北局把王敦瑛留在西北大学教俄语。

年轻时的王敦瑛

1949 年底,王敦瑛去北京拜见罗申大使,汇报通讯组的工作,罗申在交给王的名片上写下了最后一条指令:“王同志:在为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幸福的工作中,您表现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为此向您表示高度的谢忱。工作结束时剩余的经费,请留作你和你的眷属生活费用。”

解放后,王敦瑛一直在西安的大学里任教,先后担任过西北俄文专科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外语系主任等职务。1979年6月,王敦瑛去世,众多领导人都送了花圈、发来唁电。

王敦瑛的子女后来回忆,父亲生前从来没有提及过解放前的情报生涯。

本文作者:季雨,“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