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四年九月(前 203),楚汉之间的战争打到了最后一年,西楚霸王项羽主动求和,刘邦也答应了请求,双方约定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撤向东南方向,刘邦西撤。
但刘邦在撤退途中,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计谋后,当即决定毁约,果断率军返身追击项羽,要打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追击后首先取的战果的是先锋樊哙部,他在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俘了项羽断后的周将军 四千人。这个时候,刘邦发现了一个重要军情,项羽居然没回彭城,而是往东南方向的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撤退。
至于为什么项羽没有撤至彭城,他和刘邦都有同样判断:彭城位置太突出,地形极为不利,那是一个死地。其实刘邦已经做了一个预案:如果项羽撤回彭城,他正好和灌婴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采取夺取空间形成压迫的战法,他也没有必要呼叫韩信、彭越参战。这样就没有了后来的垓下一战,
那么,项羽要撤到哪里去?刘邦预判项羽要顺颍水去寿春。因为一方面顺颍水而下,路途更近,另外如果寿春沦陷,另外一个支点钟离也是保不住。
接下来,刘邦做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计策:传话在齐地的韩信和梁地的彭越前来会师参战。而且后来的垓下决战,刘邦大胆让韩信做了先锋,调配给他30万人马。应该说,追击战一开始,刘邦就开始精巧设计战“形”,以“形”布“势”,最终绞杀项羽,他一直非常熟练运用《孙子兵法》中“形”和“势”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刘邦以“形”布“势”的实战过程。
起初,韩信和彭越两军却未按约会合。汉五年(前 202)十月(秦制十月为一年的首月,九月为末月,故汉四年九月下一个月是汉五年十月),项羽在固陵打败了刘邦的追击。
此时,刘邦军大约 20 万,项羽军十几万,虽然没有放手一搏,但刘邦选择了高垒深沟,暂取守势,和项羽保持对峙。他要的是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韩信部 30 万在齐地,彭越部数万在梁地观望;灌婴部数万精骑连续攻破下邳、彭城、沛县、谯县后,正向刘邦靠拢。在对手重兵集团压迫下,项羽由于兵力的劣势,撤退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旦展开运动,很容易被对方优势兵力打散队形。刘邦不动,项羽也不敢动,如此被困在了陈县,根本不能退到寿春去。
接下来,刘邦继续实施以“形”布“势”的计策。
1. 自己仍然率领主力在固陵、陈县附近镇住项羽,让其无法撤往寿春;
2. 赏地封王,韩信为齐王、彭越梁王,让他们死心塌地参战,加上灌婴在东北,多方形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包围项羽(西边是鸿沟)的局势;
3.切断项羽南下退路。他命一支别军渡过淮河直取寿春,并劝降九江郡守将楚大司马周殷(寿春即九江郡郡治),随后与英布会合,向北急进至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堵死项羽朝此方向逃撤。
刘邦四面绞杀,这个时候,项羽又闻知寿春的周殷背叛,悲愤万分,他知道生死关头了,必须突围。他唯一可选方向是先沿涡水向钟离方向退去,然后再考虑再撤向江东。
表面上,刘邦军形并没有主动进攻,而且是防御姿态,但是项羽在军粮短缺、退路被封的情况下,陷入了被动。 一旦空间被压缩,后面决战的胜算也被无限压缩。刘邦完成了兵力调动,陈县就将是项羽的死地。
“形”与“势”是《孙子兵法》的核心部分,以上刘邦的行动也正是对“形”和“势”的诠释,刘邦用防御的“军形”换来了对项羽四面包围的战役布“势”。
项羽一动,刘邦再次熟悉运用兵家不传之密:主力声东,别军击西,正是这一招,让项羽回天乏力。这一招核心乃主力声东才有效果,重兵集团才能够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其他部队方可展开击杀。因此,在官渡之战前,沮授、田丰的主意并无可取之处,袁绍的大军力量不够,无法给曹操足够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别军击西,就是肉包子打狗白白消耗。
汉五年(前 202)十二月,项羽狼狈逃跑,再次到了垓下,刘邦追上了,双方展开最后决战。
同样,刘邦军形部署充满兵家之奥义。
一般认为刘邦参战兵力大约是 40 万(项羽为 10 万)。刘邦此时追击项羽的兵力大约有 60 万,其余兵力因散在四方包围,所以未参加会战。
刘邦的布阵蕴涵兵家之奥义。其部署为:
以韩信部 30 万人为先锋,构筑了一个大纵深部队,这个用意非常厉害,项羽的10万汉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必须足够纵深去抵挡。
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这两支又是绝妙的奇兵,韩信的主力又能很好隐藏他们。
刘邦率中军,周勃、陈武为后军。这四军具体兵力不详,每军当在 2 万~ 3 万。
交战过程完全在刘邦料想中,韩信部虽有 30 万众,被10 万项羽军打败了,这时突然从左右对项羽军肋部发起奇袭,项军无法抵挡这波突袭被迫后撤,韩部再返身猛攻,三面受敌,项羽军溃不成军。
刘邦终于平生第一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而垓下一战也将楚霸王项羽送上绝路。纵观战役,刘邦发挥了极高超的帅才,把孙子兵法中形和势的关系运用得炉火纯青,兵家之争,形势先有形再有势,无形就无势。兵形离不开重兵的牵制和侧翼攻击的配合。决战前期,刘邦用重兵在固陵注重盯防,其他三个方向侧翼围困;而垓下决战,韩信的重兵是制造大纵深打消耗战,再侧翼奇兵杀出。可以,整个战役的胜利源自极为讲究兵形布置的兵法,这也表现了刘邦对兵法的深刻理解。虽然后人把灭掉项羽吹嘘成是韩信的功劳,但若深刻推演此战役兵法布阵,方知刘邦才是一锤定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