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江陵先打夷陵,一场桥头堡之战,成了周瑜和曹仁心理极限战

2023-06-05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围攻江陵先打夷陵,一场桥头堡之战,成了周瑜和曹仁心理极限战

无论是二战还是俄乌战争,如何突破江河防御都是战争中大书特书的内容。而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了突破江河防御战术体系,战争前期,在对岸阵地建立桥头堡是取胜的关键之一。三国时期周瑜围攻江陵之战,就有一场经典的桥头堡之战:攻打夷陵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结盟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趁势围攻江陵。此地极为重要:曹军占据江陵,将长江一切为二,江陵南临长江,北靠汉水,西控巴蜀,东逼武昌。

这年冬天,周瑜大军抵达江陵的南岸,与北岸的江陵城对望。曹军悍将曹仁固守此点,早已屯好兵马和粮草,做好了长期恶战准备。

周瑜直接渡江硬攻显然不是好办法。如何突破江河防御,在我们的古代军事史上,已经有一套体系:其中一个战术要点就是就在江(河)对岸建一个桥头堡,以此为接应基地,掩护大部队成功渡江。这意味着,周瑜要在长江北岸先建立一个桥头堡。

前人成功的经验总结了选择桥头堡阵地的要求:一是有能力保障大部队渡江,二是这个点能对攻打的阵地产生巨大威胁,便于用兵攻击敌方。三是占领这样的桥头堡代价不能太大。

幸好周瑜有一个手下叫甘宁,他小时候就在夷陵(今属湖北省宜昌市)那一带混,他认为夷陵很适合作为攻打江陵的桥头堡。

从地理上看:夷陵处于在长江中上游交接点,是渝鄂咽喉地带,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丘陵)”,故名“夷陵”。

在当时情况,夷陵离江陵主战场比较远,曹仁只盯着眼皮底下的周瑜主力,还未考虑到偏远的夷陵,这就非常符合兵法声东击西之道,用主力牵制敌军,机动部队袭击。拿下夷陵凭借东吴的水军优势,就可以轻易顺水而下攻击江陵,化解主力渡江背水一战的危险。

周瑜一听是绝佳计谋,立刻命令甘宁带兵袭击夷陵。当时夷陵守兵非常空虚,甘宁几百兵就逼迫守兵归降,加起来一千多人重新安排了防务。

曹仁也是有勇有谋的将才,闻听夷陵失守,立马判断被敌方占据了要害。他得知甘宁守兵不足千人后,做出了果断决策;派出近六千人强攻甘宁。曹军在城外架设高楼,弩箭如雨点般对准夷陵城射击。曹仁意图是一定要夺回夷陵 ,不能让周瑜攻打下江陵的桥头堡。

刚刚得手夷陵的甘宁,被数倍的敌军包围,急向周瑜求援。周瑜就面临一个大难题了:周瑜的主力部队约3万人,正在江陵南岸硬刚曹仁,如果分兵去救甘宁,就存在一个很大风险,因为夷陵太远了,分兵太多,曹仁从北岸过来偷袭,分兵来不及回撤,兵力不足可能保不住大本营,如果分兵少,又怕解决不了夷陵被围之困。

周瑜为难之际,大将吕蒙站出来说:留凌统以拒曹仁,定可坚守10天,周统帅可放心带主力救甘宁。

周瑜于是定下策略:自己带主力解夷陵之困。既然确定了夷陵为渡江桥头堡,就坚决拿下。另外曹仁试图以数倍兵力快速攻下甘宁,那么周瑜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同样以数倍兵力反包围曹仁派出的重兵。集中重兵的目的是10天内迅速解决战斗,即便不能速胜,就迅速退回,凌统守只要能坚守 10 天,本阵辎重也不会有失,整个战局不会发生颠覆。

这可谓棋逢对手,周瑜和曹仁展开了心理战。

反包围非常成功,曹仁被重兵突袭,派出的这近六千人损失大半,只好趁夜向江陵撤退。

东吴缺战马,吕蒙又生一计,在曹军撤退的半路设置障碍,让骑兵无法顺利通过,只能丢掉马匹保命,这个吴军顺手收获战马过300匹。

如此下来,吴军有了稳固的桥头堡夷陵,士气大振。周瑜决定趁势直接渡江逼迫江陵。

曹仁跟随曹操厮杀战场快二十年,也深知周瑜心中所想。他急需挫败东吴之攻势,也提升己方士气。便组织了300人的敢死队,勇将牛金率领,杀入到东吴数千人的先头部队。不过因寡不敌众,敢死队被包围。

曹仁接下来的分析可谓智谋双全:他发现虽然东吴20倍重兵都拿不下敢死队,马上判断东吴此时的战斗力不强,于是喝一声:“取我马来!”文官陈矫等人劝阻无用,曹仁带领虎豹骑亲军杀出城去,迅速杀开东吴军包围圈,救出牛金;然后再一次杀入,把全部被困士兵救出。东吴军见曹军如此刚勇,也不敢再追杀。

双方一来一回,都在心理方面给对付无限压力,江陵之争,也是周瑜和曹仁的一场心理极限战。

最终曹仁能孤军坚守江陵近一年,在刘备派后方扰袭等背景下,曹操决定主动弃守,周瑜占领江陵。

争夺江陵整个战役下来,周瑜和曹仁都表现高智谋战术水平:双方都判断出夷陵是具有桥头堡性质的要害点,派出重兵展开包围和反包围争夺,也非常正确采用数倍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思想。夷陵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突破江河防御先建立桥头堡的一次经典战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