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我认为,这是罗贯中让他们哭的,是电视剧导演让他们哭的。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去看看真实的场面,估计不是这个样子。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痛哭不止,哀泣:“朕用伤悼,肝心若裂,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是刘禅的聪明之处,刘禅一直在装。
其实吧,刘禅作为蜀国的第二位君主,诸葛亮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相父”,是看着他成长帮助他成长的人。按照常理说。诸葛亮是刘禅的大恩人,刘禅应该十分感激和依赖诸葛亮的。起码罗贯中是这样认为,并在《三国演义》中这样安排的。
事实上,刘禅对诸葛亮更多的是敬畏和厌恶。
第一,诸葛亮对刘禅的牢牢控制,让作为君王的刘禅不舒服。刘备托孤是两位大臣,诸葛亮却逐渐独揽大权,将军政集于一身。“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让刘禅成了一个傀儡和摆设。并且在宫中府中安排亲信,让刘禅听从他们。刘禅在朝堂大事上全无发言权,甚至连自己后宫都不能做主,这样的境遇
第二,不顾反对,执意北伐,搞得蜀国上下疲惫。诸葛亮为了控制军权,一次次地北伐,劳民伤财。刘禅尽管不愿意,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支持。即使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并没有报请刘禅裁决,而是自降三级,并不交出兵权。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果断地停止了北伐。
第三,打压人才,导致蜀国无人可用。托孤大臣李严被一步步贬为庶民,门牙将军、汉中太守魏延被陷害致死,与庞统齐名的军师人才侍中郎廖立被流放。又没有培养新人,导致蜀国人才匮乏,无将可用。
总之,刘禅对于诸葛亮是敬畏加讨厌。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迟迟不建祠堂,二十四年后才在定军山下建祠堂。
听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会认为我胡说,史料中怎么没有记载。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刘禅会让史官记载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吗?
况且,自从刘备去世后,蜀国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诸葛亮这样一位博通古今的渊博之士能不明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是严重的失误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国不置史是不合礼制和逻辑的。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是故意的。也就是说,有很多的言和行,是不想被记录下来,不想被人知道的。
至于孟获为什么哭得伤心,这就显示了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成效了!如果孟获哭的假惺惺,心里乐开花,那么诸葛亮何必费这么大劲折腾啊!杀人诛心,诸葛亮做到了让孟获心服口服!换做别人,孟获早就死了七次,他心心念念的子民们也都没有安身立命之处了。一旦走进蛮人心里的人去世了,他的哭必定是表里如一发自内心的!诸葛亮当初火烧藤甲兵的一哭也是发自内心的!人心换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