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父亲没有选毛,也没有选蒋,他选的是中华民国

2021-04-06   包翠红聊生活

原标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父亲没有选毛,也没有选蒋,他选的是中华民国

白崇禧,外号“小诸葛”,在抗战时期,与蒋、陈、徐并称为军令部四巨头,与李宗仁又有着“李白”之称。

虽然每当大家谈论起那段历史,白崇禧与李宗仁总是被称为“桂系军阀”,但是白先勇总是表示,不希望大家将自己的父亲称为军阀——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父亲没有选毛,也没有选蒋,他选的是中华民国。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是不可否认的,毛泽东这样评价他:“中国第一狡猾军阀”,在中国将领中也总是被称为“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等。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内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12月,国共两党内战胜负已定,国民党的败局毫无扭转的可能,之后李宗仁出发前往美国(之后又回到了大陆),而白崇禧选择了跟随蒋介石退到了台湾。

白先勇先生说,白崇禧没有选毛也没有选蒋,选的是中华民国,仔细看看白崇禧的事迹,的确不难看出,白崇禧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党派。

白先勇

一路向北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展现,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小诸葛”这个名字,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北伐开始时,白崇禧应蒋介石的邀请担任北伐军的参谋长一职,一直到后来甚至一度代理蒋介石总司令的职务,其声望一高再高。

孙传芳大败蒋介石,蒋被困南昌,白崇禧率领援兵击败孙传芳,解南昌之围,甚至在最后,俘获了孙传芳一方的两万余人,取得北伐以来第一场大捷。

1927年,白崇禧指挥进行了龙潭战役并取得胜利,孙传芳军队几乎全部被歼灭,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基石。

后来,蒋介石怀疑白崇禧通共,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白崇禧率部与红军打了一仗,给红军主力造成了惨烈的损失。

白崇禧

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全国人民一起抵抗外地侵略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不论是什么党派人物,都在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这其中就包括白崇禧。

台儿庄战役 —— 一场被编进历史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非常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让很多人记住了当时的指挥官的名字:李宗仁,但是实际上这场战役是属于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合作指挥的一场作战。

当时,李宗仁为战区的司令长官,而白崇禧则是协助作战。

1938年,白崇禧作为长江北岸作战的主要负责人,指挥进行了抗日战争时期一场规模最大的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同时,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抗日战争正式进入相持阶段。

在指挥武汉保卫战之前,白崇禧参加了武汉军事会议,在会议期间,白崇禧提出了多种作战方针,并且在后来编写了《游击战纲要》,后来成为了白崇禧军事理论的代表作。

在1939年的桂南会战中,白崇禧带领指挥国军唯一一队机械化军队和桂粤系的军队,打败了日本精锐部队“刚军”,取得了抗日战争中首场攻坚战的胜利。

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共计剿灭敌军一万六千多名,创下日军单日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这场战役同样也是由白崇禧指挥部署的。

退至台湾

1946年,国共双方在四平展开主力决战,蒋介石派遣白崇禧前往东北督战和指挥,白崇禧的到来使得国军士气大振,在白崇禧与杜聿明的指挥下分三路包抄,四天时间攻克四平。

之后白崇禧希望能够乘胜追击,可是蒋介石下令不准白崇禧插手东北的战事,让白崇禧留在了南京,从此,国共两党实力发生逆转。

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这次直接威胁到了南京,蒋着急不已,终于愿意让白崇禧带兵,于是蒋介石便派白崇禧前往大别山围剿刘邓大军。次年1月,刘邓大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出大别山。

淮海战役之前,蒋介石拒绝了白崇禧的战略建议,六十万精锐兵力毁于一旦。

白崇禧

徐蚌大战前,国防部长与参谋部长提出由白崇禧任总指挥,才有可能赢了这一战,蒋介石见大事不妙,只好答应。

白崇禧纵然才能卓越,只可惜大局已定,国民党败局已定,白崇禧深感毫无胜利的可能,又在指挥作战上受挫,有人不服从命令,蒋介石又时常横插一脚来指挥,白崇禧发觉,这场战役投入越多损失越多,最后决定拒绝担任总指挥。

淮海战役终于爆发,国军被引入包围圈,蒋介石做出错误判断,最终,五十五万蒋介石黄埔精锐于淮海被全部歼灭。

1949年8月,白崇禧率部于在湖南青树坪设下埋伏,几乎使得146师被全部歼灭,并导致一万三千人由于鼠疫病倒,这是我党在1949年的内战中第一次受到如此大的打击。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毛泽东对白崇禧非常欣赏,派人前去策反,表示“此公可带兵,如愿起义,可继续带兵”,但是白崇禧不为所动,他说:“汉贼不两立,自古歌颂的只有断头将军,绝无降将军。”

随着蒋介石前往台湾之前,白崇禧对前来劝戒自己的好友说:“我必对历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计······”

白先勇说过,白崇禧很清楚自己在和蒋介石去了台湾之后所受到的待遇不会很好,但是他依旧选择追随蒋公前去,他的一辈子都是在追随国民党,作为国民党的将领,他心中认为自己应当与国民党共存亡。

从北伐开始,到共同抗日,再到两当内战,可以看出在大多数的时候,白崇禧是为了国家,他心中的始终是国家大业。

白崇禧是一名优秀的将军,但他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这么多场战役下来,他夹在一堆政治家中间,举步维艰,到了最后的时期,依旧能够守住心中的大义,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