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其实换个姿势就行!

2019-05-22     育儿女神蜜丝懂

闺蜜梅子给我发消息:

刚才我又对孩子发脾气了,无非是些琐碎小事,可我却大动肝火,呵斥连连。儿子突遇台风,含着慢慢一嘴饭菜,动也不动,眼里全是惶恐。

暴风骤雨过后,无线懊恼都涌上心头,我捧住头,恨不得痛打自己一顿。

其实,经常有妈妈说,每次吼完孩子心里就特后悔,可是看到孩子“无理取闹”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养育孩子中,完全没脾气的父母是凤毛麟角,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刻。

但是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你会释然很多!

1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那段时间,心情非常糟糕,毫无头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疲惫不堪。

回到家来,也一直在持续这种状态,无力而烦躁。

不到三岁的女儿不懂,一看到妈妈回来,就围着我团团转。一会拿出玩具来要跟我玩,用各种袖珍的食物模型做出“饭”来,要给我吃,一会儿拿出绘本来,巴拉巴拉不停的给我说她讲里面的人物如何如何。

好容易应付完,吃完饭想自己回屋休息会,没想到女儿又跟着我钻进了房间,打开灯,爬上床来,说要给我讲故事。

我的怒气瞬时涌上来,一把推开她手中的绘本:“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多事?就不能让妈妈自己待会吗?妈妈太累了,自己出去玩!”

然而,女儿并没有生气,只是坐在床边愣了一小会儿,无辜的看着我,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用她那柔软的语调小声说:

“怎么才能让妈妈高兴起来呢?”

听到这句话,我呆住了。

我一直以为她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只会向大人提各种要求的小小孩!从来都没有想到,在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我的孩子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慰她的妈妈,而她的妈妈却毫无察觉!

从我进门的那刻起,她就看出妈妈不开心,然后开始想尽办法想让妈妈高兴起来。

她的喋喋不休、她的团团不止、她的没完没了,都是孩子安抚妈妈的方式。

她没有因为妈妈一整天不陪她,而回家时依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她而生气,只是尽力的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尽管她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可惜,她那么努力,妈妈却始终不懂,还一直以为她毫不理解我的感受,故意在给我找麻烦!

真心愧疚!

当孩子的行为超出我们的要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开启防御模式,觉得他在给我们找麻烦。生活的重负,让我们没有时间蹲下来去看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甚至,当孩子竭尽全力、小心翼翼,用一些看似幼稚的、甚至是笨拙的方式想为我们做个什么的时候,都被认为是在“找麻烦”。

我们急于把太多的知识、技能、经验教给孩子,却不愿抽出一点时间,关心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2

几年前参加一个亲子讲座,有位爸爸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

之前儿子调皮的时候,他一直奉行“这小子就是五行缺揍,哪那么多废话,揍一顿就好了”。但是有一件事让他的理念彻底颠覆了!

他们一家三口去东京迪斯尼玩,那天儿子就是不肯坐推车,吵着嚷着要抱要下来。他说当时自己火蹭蹭蹭就上来了。

这时他的鞋带被踩松了,于是边教训着儿子边蹲下来系鞋带。系完鞋带抬头的一刹那,他一下子沉默了。从他蹲下的位置望出去,只有密密麻麻的大人们的腿,没有其他,只有腿他起身后,二话不说就把儿子抱出来,让儿子坐在自己肩上。

他回去就跟老婆说,咱们以后多蹲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臭小子。

是这样子的,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高度在郁闷、生气孩子为什么那么不开窍、那么不完美;有没想过孩子接受叱责、仰着脖子想对高一截的大人们辩解却又一再被打击时,内心又是多么的委屈?

3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叫,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s shoes,中文叫换位思考或者同理心。这两个词太容易说了,但太难做到了,毕竟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100%的感同身受。

养育孩子,最关键的就是“懂”这个字,可惜我们做大人都做的太久了,久到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小孩的经历。弯下腰蹲下来,这个姿势的改变,让我离她的世界更近了。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

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

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有一位妈妈,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她总是忍不住发火,问我怎么办。

我让她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她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

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4

下次再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妨换个姿势:

弯下腰,屈下膝,我发现孩子的世界原来真的和我们的不一样;

弯下腰,屈下膝,我再也不“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弯下腰,屈下膝,我才意识到原来真的没有那么多可生气的;

弯下腰,屈下膝,这不仅仅是一个姿态,更是让我们走进孩子世界的通道!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一旦你发现自己对孩子发脾气,是自己错了。一定要记得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的真实感受。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脾气,我们能怎么做?这样还能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学会管理情绪。

其实,真的能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就会很少跟孩子发脾气了。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拿来读读,效果绝佳!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台湾·张文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OBgBGwBmyVoG_1Zye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