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城区,紧邻南二环,有一片占地达46.59公顷的棚户区——望坛棚户区,因位于天坛公园南侧,北望天坛而得名。这里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房屋老旧,基础设施匮乏,居民出行和生活极为不便。
2013年,望坛棚户区被正式纳入中心城区棚改项目册。2017年,望坛棚户区改造启动预签约程序,居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截至2019年4月签约率已超过98%。但少部分居民仍对征收政策有疑虑,拒绝搬迁,刘建平、刘建齐哥俩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期《向前一步》,邀请刘家兄弟和相关工作人员一起,面对面释疑解惑,探讨解决之道。
最大面积私房业主拒绝搬迁 为什么?
刘家兄弟俩所说的房子,在他们父亲刘如恒名下,共9间房,面积155.9平方米,是望坛棚改项目中面积最大的私房。
根据本次望坛征收项目的货币补偿方案,望坛棚改指挥部会先对房屋价值进行评估,给予现金补偿,被征收人可以用这些钱申请购买回迁或者外迁的奖励房源。
以刘氏兄弟一家为例,他们将按照房屋评估价得到现金补偿。如果选择回迁,他们可以以优惠价格购买190平方米的奖励房源。然而,当事人却对可回购房源面积提出了质疑,这到底是为什么?
房屋面积越小受益越多 公平吗?
按照本次补偿方案,可购买的回迁奖励房源面积,根据原有房屋面积,从8平方米以下到55平方米以上分为八档。
比如,原有房屋在8平方米以下,可购买32到38平方米的奖励房源,相当于面积扩大到原房屋面积的4.75倍。而刘氏兄弟的房屋面积达155.9平方米,根据政策适用于大于55平方米这一档,对应的可购房面积最多为190平方米,相当于面积仅扩大到原来的1.22倍。
因此,两兄弟认为按照目前的补偿方案,房屋面积越小受益越多,大户型就非常吃亏。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将作何解释?在制定该补偿政策时,有关部门考虑了哪些因素?
父子三人意见难统一 怎么办?
节目录制过程中,兄弟俩的父亲刘如恒突然来到现场。作为这间房的所有权人,他透露了这个家庭未完成签约的最核心矛盾:
作为被征收人,刘如恒一直希望早日完成签约,不选择回迁或外迁,直接拿到现金补偿养老;而两个儿子既担心老人被人蒙骗,又希望在此次棚改后拥有自己的房产,因此阻止父亲签约,希望由兄弟俩代理与征收方另行协商补偿方案。
在沟通团成员的劝解下,父子三人能否化解心结?这个家庭能否就补偿诉求达成一致?
今晚21:12,《向前一步》为您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