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君今日发布:北京市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3.0版各项任务措施落地,截至目前,已出台40个政策文件。
去年11月,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正式印发实施,聚焦企业创新创业、投资贸易、产权保护、市场竞争、法治保障等12个重点领域,提出204项改革任务措施。
3个多月以来,204项改革任务措施已完成161项,占79%。与此同时,全市对标企业和群众需求,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领域改革措施落实落细落地。
截至目前,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等部门,围绕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政府采购等8个重点领域已出台第一批40个政策文件(详细名单见文末)。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通过“互联网+”形式积极推进第一批政策文件落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为无法出门办理业务的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网上办理途径。
1日内完成发热门诊项目规划许可
2月12日13时正式网上申报;
4小时内完成规划许可办理;
半日内完成校核制证;
2月13日,仅仅1天以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发热门诊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简易低风险项目)》已通过EMS方式免费寄递。
前不久,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丰台分局联动区级职能部门,利用“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服务政策,探索建设单位网上申报、上传材料,审批部门网上受理、网上审核办理的“零见面”审批方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发热门诊项目就是这一审批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相关政策
去年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部门扩大简易低风险项目适用范围,出台《关于印发<关于完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的意见>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文件,逐步扩大改革适用范围,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原则,进一步精简环节、压缩时限,为企业减负。
网上“云庭”解决合同纠纷
2月14日下午,北京二中院民四庭由3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通过6路信号连接“云庭”,对一起上诉案进行了线上开庭审理。
这是一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上诉案,上诉方公司地处吉林,被上诉人在广东,两地疫情防控力度大,均无法到京参与庭审,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基础上,合议庭对该案采用网络开庭的方式进行审理。
相关政策
在执行合同方面,市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商事案件全流程管理,全面推行“接诉即答”“接单即办”联系法官工作机制。
网上“云庭”便是智慧法院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依托互联网音视频技术,建设上线互联网庭审系统,让当事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享受到安全、便捷的司法服务。
多领域改革 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优化营商环境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企便民,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除了以上环节实现“零见面、不跑腿”,第一批40个政策文件中还有许多惠民举措。
开办企业方面
市市场监管局在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顺义、延庆7个区试点实行“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推动实现“全程零见面”秒批登记。
获得电力方面
市城市管理委等部门推行低压电力接入占掘路“免审批”改革,进一步压减办电时间。
纳税方面
北京市税务局进一步完善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和“全程网上办”清单。
跨境贸易方面
北京海关建立“两步申报”容错机制,提升单证电子化程度、扩大免担保通关企业范围,制定并公开操作时限、价格清单等,进一步提效降费。
办理破产方面
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企业破产工作府院联动统一协调机制,进一步规范破产重整案件办理。
政府采购方面
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公路养护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措施和6个配套文件,提升招标效率、降低招标成本。
目前,第一批40项政策已形成汇编并印发各区推动落实。下一步,北京将结合疫情防控要求,灵活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多媒体平台,开展面向企业、中介机构的多渠道、系统性宣传培训。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3.0版第一批40项政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