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趣郑州第441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2130
阅读时间: 5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国庆出去玩了没?各景区熙熙攘攘的人从众,感觉怎么样?
有趣君哪都没去,在家宅了七天,倒不是因为人多。
主要是穷。
不过也是件“好事”,把家里的智能电视教会了爸妈咋用。
丨这年头你要不抠个手机,都不好意思上街
顺便手机微信也把她从初学者的级别提升到熟练,现在已经学会发“别再吃这东西了,医生从来都不吃”类似这种信息了。
现在的老人不会微信简直就和过去的文盲差不多,就连小区收电费、物业费都是微信通知了。
你们说智能化时代到底是谁智能了?
买菜的连毛票都不收 忘本了啊
徐阿姨今年61岁,以前是国棉五厂的职工,年轻时和许多纺织女工一样漂亮时髦。
随着年龄的增大,退休、看着儿子成家、帮着带孙女,一步步地活的大同小异。
成为996专职老人的她(早9到晚9,一周六天看孩子),带孩子成了她每天的唯一。
丨隔代组合,成为时下最常见的溜街方式
“一个保姆也干不了这么多活。”有时候徐阿姨也会发牢骚,但看到可爱的孙女,奋斗中的小两口。
“再熬一年,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好了。”
小区后面的菜市场,成了徐阿姨为数不多的社交场合,阳光晴好的日子,推着孙女买买菜聊聊天,成了她开心的源泉。
做过饭的人都知道,新鲜的菜更好吃,而且最烦的就是处理剩饭,中午只有祖孙俩人吃饭的徐阿姨,每次买菜都是小量,仨番茄俩土豆一把豆角,难免会有凑不齐整数的情况。
丨扫码支付随处可见
许多老人又不会手机支付,虽说是街坊邻居生意,可时间长了买卖双方都会有怨言。有些小贩会以找不开零钱为由,强行凑整。
徐阿姨连续唠叨几个晚上,儿子终于翻出来几年前淘汰的智能手机,下载、注册了个微信给她。
其实使用微信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事儿,但对于60多岁的徐阿姨们来说,可是费了劲了。
丨公交车、地铁刷手机已经不是新鲜事
用笔记本一步一步记下来所有的步骤,再反复练习,光扫描二维码支付这一步,一分一分的在儿子二维码上试,一碗胡辣汤钱是有的了。
好在磕磕绊绊地终于学会了,徐阿姨pian了好久,买菜的时候也趾高气昂:“别凑称了,我扫二维码。”
丨卖菜的其实更喜欢手机支付的。不用担心假币、找零效率也更高
旁边的许多老人都羡慕,“真中!”
徐阿姨挺享受这种赞誉,这不单是对她本人的夸赞,背后还是对自己孩子细心、耐心的一种夸奖。
我不要当新时代文盲
和徐阿姨的无奈相比,刘叔真是自己主动要学微信。
刘叔本来是油漆厂的退休职工,上班的时候就喜欢读书看报,厂里的板报、书刊甚至以前的大河报上都有他的“豆腐块”。外号秀才,一点不夸张。
可近几年“秀才”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文盲了,报纸和电视上的信息已经落后
了太多。
丨这姐姐好潮
报纸和杂志看得人越来越少,连投稿的信箱都改成电子邮箱了。
一步步陷入退休尴尬的刘叔,现在连自己唯一的谈资和兴趣也在被逐渐侵蚀。带外孙也是尴尬,老师总喜欢把通知什么发在幼儿园的家长群里,看着自己的老年机,爱面子的刘叔一次次地失去再问一次的勇气。
终于因为周一穿校服的问题,刘叔生气了。自己受委屈可以,外孙子受一点点批评心里就过不去。吼了一顿老师之后,也在反思自己的问题。
丨这大叔的身手,有趣君自愧不如
最后结论就是:“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不愧是文化人,连得个结论都这么有范儿。
从开关电脑开始到如何发电邮,从手机微信语音到视频聊天。刘叔白天黑夜地不断学习,用他老伴儿的话说就是:魔怔了。
不会了问女儿,女儿忙了问孙子,孙子不在家问邻居,周围的人从新奇到不耐烦再到最后被老爷子的韧性折服,经历了太多。
丨谁说老年人的生活只能是孩子?!
克服困难背后取得一点点的成功都是开心的,刘叔竟然自己申请了个公众号,半年只有100多个粉丝,阅读量往往两位数,但是他依旧很开心。
因为他再也不会错过任何一条学校的通知,也学会了辨别网上的真假消息,满嘴“洗白”、“水军”、“666”的刘叔正打算开通自己的抖音号,去记录他们老年写作班的生活。
刘叔背后经历了多少艰苦,用他女儿的话说就是:“当年我考河大都没这么费劲。”虽说是一句玩笑,但里面也暗含了许多老年人的无奈与辛酸。
数字鸿沟
上面的两位老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们自己努力,加上子女的耐心去完成了这次“跨越”。但是大家考虑一下,大多数的老人,除了开电视,完全是与现在化的数字生活脱节的!
智能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有一部分老人却离社会越来越远——就像一条数字鸿沟。这边是快捷的生活,而对岸全是被边缘化、被忽视的老年人。科技对他们来说也许更多的只是看不到头的无奈。
没有电子支付无法享受扫码带来的便捷,随时享受电影、歌曲也只能是年轻人的专利,挥手打车让他们的等待时间越来越长,本应该享受生活的年龄,却因为没有学会而变得窘迫……许多医疗设备、健康辅助设备的智能化,比手机与电脑更复杂、需要性更迫切。
老年人“不喜欢或不想要新技术”是一种恶毒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许多年轻人对父母没有耐心,觉得麻烦而创造出来的理论!老人比年轻人更需要这种便捷,教一次不会就教两次,一年学不会就教两年!
丨努力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时代
就像他们曾经教我们如何走路、如何穿衣、如何写字一样。他们用十几年的时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我们连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愿意付出?
当他们掌握了快捷的智能化方式,得利的还是年轻人自己。出差在外能看到父母发来的子女视频、照片;一个微信就能知道老人需要什么;方便的医疗设备可以让他们更能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好好想想吧。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们父母,如果他们有微信的话。
如果没有,请教会他们之后,再转发。
我们需要
新媒体编辑
要求
三年以上微信公众号运营经验
爱跟热点、文笔过硬
热爱郑州、是个段子手
简历请发至
或联系有趣君电话/微信
131 0371 5890
本文及摄影作品版权均归“有趣郑州”独家拥有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平台转载
法律顾问:河南兴言律师事务所 张冕冕 1853997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