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平凉发展成就巡礼】平凉教育谱写新华章

2019-10-13     平凉发布

五星红旗见证:平凉教育谱写新华章

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平凉大地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里。

从此,校园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见证着莘莘学子的成长。

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谁也不可回避。经济凋敝,“穷”且不说;文盲充斥,“白丁”遍地,教育之落后、之空白,让站起来的平凉人感到窘迫,迫切需要知识文化的力量为自己的腰杆“补钙”,迫切需要教育之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白”则思变,平凉人决心在一张“白”纸上谱写最美最新的文字。

建国之初,平凉100万人口,80%的不识字。全区7个县只有3所完全中学、4所初中,690多所小学基本摆布在城镇。素称陇东“最高学府”的平凉一中,由柳湖书院改办于1905年,到1949年,共毕业初中生1480多人、高中生218人;45年间,平均每年培养中学生不到37人,考入大学的寥寥无几。全区在校的小学生4.48万人,中学生1776人,加上进入大学的平凉学生,整个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呈现出“倒图钉形”。两极分化,资源稀缺,受教育的权利属于富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只能眼睁睁地变成睁眼瞎子。

“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强国的。平凉人响应毛主席、党中央“教育兴国”的号召,落实开国当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从短时间、大面积“让文盲脱盲”入手,一手抓扫盲,一手抓办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兴教普教的热潮。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扫盲运动如火如荼,平凉人创办的冬学、夜校、识字组层出不穷。静宁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各种扫盲班星罗棋布。县文教科编写了《农民识字课本》,由《平凉农民报》(《平凉日报》的前身)印刷厂承印,发给农民群众学习。通过“快餐式”识字,使许多睁眼瞎子真正睁开了眼,许多人会写了名字,会写了随记和书信;一些人甚至成了扫盲教师,成了村上的文书、会计。

与此同时,办学热潮形同星火燎原。平凉县(崆峒区前身)一马当先,作为全区的中心,率先改造旧学校、创办新学校。西大街小学创办于1900年,县上倾力投入,修缮旧舍,建设新室,使这个老校焕发了青春,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全县合理布点,消除空白,在便利学生就近上学的前提下,依靠群众的力量,连年创办新学校。到建国10周年,全县新建普通中学5所、完全小学与初级小学106所,在1949年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到6所、284所;在校的中小学学生总人数达到3.34万人,增加了2.48万人,受教育面为之扩大了3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无止境。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平凉人回头发现,尤其是在农村,前30年虽然学校建立起来了,但办学条件跟不上去,“破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的现象触目可见。经济腾飞,离不开教育的翅膀。本着这一理念,平凉全区拉开了“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一无两有’”的帷幕。崇信县提出“治穷先治愚,育才先兴学”的口号,动员全县城乡群众,有钱捐钱,有料投料,集资133万多元,新修、维修校舍8.2万平方米,制作、修理课桌凳7690多单人套,围墙、大门、厕所、操场随之配套。经省地验收,全县中小学校达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标准。就这样,全区各县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短短两三年,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一无两有”换来“四率”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提高了至少10个百分点。

五星红旗在检阅。建国50周年,平凉与全国同步,“倒图钉形”开始变成了“金字塔形”,考入大学的学生突破5000人大关。进入新世纪,平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心消除全市无高校的空白状况。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平凉卫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平凉医专。随后,市上为推动医专升本,将全市两所全科医院划给其管理。经过10多年努力,平凉医专华丽转身,变为甘肃医学院,跻身全日制本科院校行列。从2012年起步,市上整合平凉师范、平凉农校、平凉工专、平凉体校4个中专的资源,征地600亩,投资10亿元,组建了平凉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开始面向全省招生。“一本一专”的建成,结束了平凉无大学的历史,提高了平凉城市综合竞争力。现在,两校在学学生合起来近1.6万人。

量变积累着质变。在迎接共和国70周年之际,市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市200多万人口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生分别为15万人、8万人、5万人、3万人,已经呈现出“正梯形”。“正梯形”是4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最佳结构。在“正梯形”的背后,显示出平凉教育标杆的提升: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99.88%,高中毛入学率94.04%,普教目标完满达到;今年全市高考录取2.16万人,录取人数是1977年的114倍。北大、清华录取了19人,刷新平凉历史记录。

五星红旗在见证。教育是共和国伟大的“希望工程”,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50后、60后一直到今天的00后、10后,摆脱了睁眼瞎子的命运。70年砥砺前行,平凉教育迈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得以充分的满足,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记者来到平凉城区西大街旧楼改造第二标段的工地上,随意采访了一位名叫史拴世的农民工。这位来自灵台朝那的普通劳动者担任工地的施工员。他健谈地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学英语知道了ABCD,学数学知道了勾股弦弧,学物理知道了杠杆原理,学化学知道了化合反应,这些知识让他具备了起码的文化技术素质,看得懂施工图,看得懂说明书,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和没念过书的祖父辈、曾祖辈相对比,他感谢新中国,感谢党和政府,让他受到了就业谋生的最基本的教育。

每周的星期一,平凉的大中小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1000多面五星红旗下,莘莘学子立德树人,发奋成才,肩负起共和国的希望。平凉这一方热土,不唯是经济繁荣的热土,也是教育昌盛、人才辈出的热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平凉日报》专版

平凉发展巡礼——教育事业

来源:平凉日报/张笑娟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 李一宁 梁凤娇

编辑:刘浩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3rbwW0BMH2_cNUgkd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