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浙江省农科院为例, 探讨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模式和途径。将有关模式和途径归纳为: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现代农业科技, 促进生态宜居建设;以农业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促进乡风文明;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 促进乡村善治建设;农业科技特派员以“人、技、钱”三要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内涵不断提升, 推进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地的实践表明, 最紧缺的要素是人、技、钱, 人当然是指各种人才人力资源, 技主要是指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各种技术要素, 钱主要是通过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并支撑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科技支持“三农”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从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探索性下派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始, 到2003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3]13号) [1], 2004年科技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科发政字[2004]542号) , 逐步在全国推广[2]。科技特派员入乡进村, 为乡村振兴带来各种资源要素,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浙江省农科院为例, 探讨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模式和途径, 以供参考。
1 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义和基础。他需要各种科技人才带领和培养当地骨干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嫁接传统农业, 变革传统生产方式,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1.1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优势, 围绕农业领域, 以支撑乡镇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 以点带面, 以培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为抓手,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 利用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 通过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提升种养植户的科技意识和技能, 指导建设优质粮油基地、高山蔬菜、食用菌、优质水果以及水下种养殖等示范基地, 促进农业质量、效益提升, 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
浙江省农科院驻湖州南浔区科技特派员团队朱国富研究员等, 引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 协助成立南浔双林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南浔双林赵家兜水稻专业合作社、南浔天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专业合作社。利用技术优势将南浔区打造成全省种子行业杂交种子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研制了籼粳杂交稻制种技术和杂交油菜制种技术规程, 制种产量全省领先。2013-2017年5年累计制繁种15 000亩, 生产水稻和油菜种子450万kg, 累计种子生产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1 400多万元, 带动了湖州及周边杂交种子产业。累计推广良种面积70.4万亩, 占南浔区总面积的25%以上, 增收稻谷1 721.5万kg、油菜195万kg, 实现农民增收6 272.7万元, 提高了农户从事粮油生产的积极性,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因此, 科技特派员以专家带乡土人才, 使得现代农业留得住人才, 富得了农民, 推得动产业, 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带动农村产业兴旺,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 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不仅要留得住农民, 推进农村的现代化, 更要引人进来, 特别是来自城市的消费者, 利用乡村的农业农村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显得十分重要。“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包括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浙江省农科院粮油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以创意农业为载体, 积极推进各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油菜是浙江省的主要油料作物, 每当各地大面积油菜花盛开, 就会吸引周边市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拍照, 浙江省农科院利用科技优势, 将白色、紫色等不同花色基因通过传统杂交手段导入高产油菜品种, 并培育了无需春化就能开花的油菜品种, 多花色、不同花期的高产优质油菜品种, 经有关科技特派员在全省各地推广, 受到农民广泛欢迎,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 科技人员将不同叶色的水稻高产品种经规划设计, 在特派员驻地村以各种文字、图案在乡村适当地块, 较大规模地种植, 单一的高产稻田变成了美轮美奂的田野风光, 资源贫乏的村庄顿时成了风景宜人的旅游地, 休闲农业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前往观光, 不仅保证粮油作物的效益, 还扮靓了乡村, 发展了乡村观光旅游业, 带动增加了农产品营销。近3年来, 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及其团队在有关县市建设基于创意农业的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 吸引城乡游客355万人次, 创经济效益1.8亿元。
2 以现代农业科技, 促进生态宜居建设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促进生态宜居建设的重要一环。松阳县叶村乡岱头村是县里最偏远的小山村, 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 剩下五六十个没有劳动力的老人, “种植吊瓜省时省力还省事, 种一次四年不用再播种了, 除了采摘和加工, 平时基本不用管理, 也不用愁销路。”农民原先在山地农田种植吊瓜, 每年一到吊瓜采摘期, 冲洗瓜籽排出来的脏水就会顺着溪流而下, 污染了饮用水源, 造成了严重的水源污染。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能确保农民的收入有稳定的增长。浙江省农科院驻松阳科技特派员叶胜海研究员引导当地农民利用山地冷凉气候种植无公害绿色水稻, 利用浙江省农科院优质米品种浙粳88和明珠4号, 采用早播稀播、药肥双减栽培技术, 将亩产量控制在400 kg左右, 肥沃的土地加上充沛的溪水, 高海拔, 昼暖夜凉, 生产的150多亩高山优质稻米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为了村民获得更大收益, 引进松谷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种植-观光-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一年四季, 高山稻田、油菜花风光变换, 成为了游客踏访、摄影采风的美景, 绘就了一幅田园农耕的美图, 诠释了岱头村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事实表明现代农业与生态宜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也是相互促进的。种植模式的改变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农民自觉地全方位加快生态宜居的步伐。
3 农业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 一方面体现在农民日常生活中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以现代的契约精神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乡风文明。浙江省农科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掌握的先进经验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优势, 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 择优选择作物品种和对应的种植生产技术, 在当地开展示范展示, 以高品质高收益的生产示范吸引并带领当地农户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 确保农业龙头企业的稳定发展, 企业订单得到保障, 同时还能及时分享企业利润, 要求并确保农民的农产品能及时销售。
浙江省农科院驻青田县章村乡特派员包崇来研究员在离县城70 km的贫困山区, 辅导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 引进茄子新品种“浙茄1号”并挨家挨户给他们做技术指导, 农业龙头企业负责销售, 所有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农户, 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动, 均通过企业销售。企业统一提供包装、品牌、种子、有机肥等, 使得农民不仅产品能得到稳定的销售, 同时节省了各种农资采购成本。从2005-2015年, 茄子种植面积从不到200亩发展到1 000多亩;亩均收入从3 000元增至8 000元, 多个示范户的亩均收入甚至高达1.6万元。10多年来, 农民兄弟增收4 800多万元, 茄子产业成为章村乡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农民通过茄子种植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有效合作, 既提高了经济效益, 又培养现代文明的契约精神, 同时也促进了所在村庄的敬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弘扬, 使得乡风文明迈上了新的台阶。包崇来也先后荣获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浙江省直机关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并入选2015年4月“浙江好人榜”[3]。葡萄团队科技特派员吴江研究员从抹芽、摘芯开始教起, 帮助淳安县下姜村建起220亩葡萄大观园, “下姜葡萄”已经成为浙江现代农业的一个特色品牌和该村小水果采摘游的重点之一, 下姜村的乡村旅游和乡风文明闻名全国。因此, 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不仅仅在促进产业兴旺上可以大显身手, 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兴旺为切入点促进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协调发展。
4 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 促进乡村善治建设
如何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 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 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产品安全的法制教育, 一方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以农业普法推进农村普法, 全面提高农村法制化水平, 促进乡村善治也是新时期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探索之一。浙江省农科院驻兰溪科技特派员团队戚行江研究员等以兰溪市特色果品产业升级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为载体, 结合农业普法教育, 积极推广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杨梅为例, 该团队根据国家行业标准, 制定杨梅高效生产模式图,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 以农民之家培训中心为平台, 开展科技和农业普法培训, 以及各类技术和物资服务, 培育当地农技人员和土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对接, 推广整形修剪、重施有机肥, 积极使用杀虫灯和黄板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杨梅绿色生产技术。同时与当地政府和生产者合作, 每年杨梅果实成熟期间着重抓好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准入防线, 采前一个月全面禁止任何农药、营养液使用, 农业执法人员随时随机对农资供应点进行检查, 杜绝出现违规卖药和施药。建设检测监管防线, 特派员团队与省、市、乡镇、主要合作社合作共同建立四级质量安全监测点, 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 成熟季节采取例行与突击相结合的方式, 从基地到市场全程检测。建设安全生产防线, 与杨梅大户、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发放通告、告之书, 乡镇组织质量监管员全天上山检查, 一旦发现禁用期用药或检测不合格的, 一律禁止交易。利用与浙江省农科院共建的数字农业平台, 对主要基地进行全程监管, 构筑起全过程监管防线。近三年来, 该团队将特色果品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到当地的杨梅、枇杷、大红柿等特色果品, 累计推广面积2.5万亩, 亩均增效1 645元, 直接参与果农人均年增收7 175元;累计培训果农1.01万人次;累计实现增收1.25亿元[4]。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普法教育, 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果品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规民约的完善和落实, 促进了村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使得当地的法治、德治、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乡村善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 先进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同时也可以是乡村善治的有效载体, 而科技特派员或团队特派员则是有效的桥梁和纽带。
5 以生活富裕为目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在以不同切入点为途径推进当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同时, 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们也积极探索多途径提升驻地农民全面生活富裕的水平, 做到口袋富、脑袋富和生态富同步提升。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经营新模式, 特别是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已经成为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支撑当地乡村振兴的秘密武器和制胜绝招, 首先实现帮助农民口袋富。结合产业发展和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 科技特派员也积极参与各驻地的乡村文创建设, 同时利用科技人员的学术和桥梁优势, 积极帮助所在乡村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辅导和参与各类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口袋富、脑袋富同步实现。如浙江省农科院积极推广非接触式发酵床生猪养殖技术和模式, 有效地解决了浙江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养殖废弃物严重污染问题。科技特派员采用多种技术全方位参与到驻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确保驻地农民口袋富、脑袋富、生态富同步实现, 探索一条科技特派全面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15年来, 浙江省农科院共派出850名科技特派员, 他们活跃在浙江26个经济欠发达县的85个偏远乡镇, 有效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科技特派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要以推进当地产业兴旺为重点, 同时也要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参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 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原标题:科技特派员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和途径探讨——以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为例
作者:陆艳婷 叶胜海 朱国富 林宝刚 俞法明 翟荣荣 叶靖 张小明
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07期
基金: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创意农业的园艺型农作物品种研发与示范” (2018C02057);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CARS-01-48); 浙江省农业 (粮食) 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2016C0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