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尖叫?父母该反思一下教养态度了!

2020-03-27   文化育儿

我家小柔,只要不顺她的意,就会开始尖叫或大哭…”


“我家的弟弟,生气也叫、高兴也叫,在外面尖叫让妈妈很难堪…”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好好说话的,为什么我家孩子老用尖叫的?”


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尖叫?是孩子的发展过程,还是大人教养态度造成?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尖叫哭闹?


不同年龄的孩童,尖叫的意义不同。



“0-1.5岁”语言不足的尖叫期


身体不舒适、对外界环境有意图与需求,语言受限而尖叫。


仍不会说话的幼儿会尖叫,常常是反应生理上不舒服,如肚子饿、生病、累了,等。语言有限的孩子,受外界过多的刺激而兴奋与不适时,会用尖叫或哭的行为来反应。当孩子有表达的意图,如想要拿水壶、想抱抱..等,焦急之下会直接用尖叫方式表达。


“1.5岁~3岁”发展自我的尖叫期


为反对而反对、试探大人、吸引注意力与为达到目的尖叫。


2岁是孩子尖叫的高峰期。1.5岁的孩子“自我”的观念开始增强,会以“我不要!”或“故意不要”来证明自己,而许多大人认为孩子小而过度禁止,如“不可以,你还不会!”,让想独立却词汇不足的孩子,很难表达出他的需求,急躁到用尖叫来表示不满。


有些孩子会试图用尖叫来引起大人注意、试探大人反应、甚至用尖叫让大人妥协而达到目的。


“3岁后”抗议挑战的尖叫期


3岁后的孩子,能使用的词汇较多,尖叫的情形会逐渐好转。


这时期孩子若会尖叫,多数是在反应不满,如“为什么不行,我就是现在要!”抗议或挑战大人,希望事情能够顺他的意。这时期孩子情绪发展较复杂,遭遇挫折却无法完整表达情绪,也会用尖叫嘶吼等行为来表示,要适度引导情绪表达,才不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人际互动能力。


“小提醒”:有特殊问题的孩童,如过动儿、语言迟缓、自闭症等。由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语言比同年孩子差,甚至有固着行为,会更频繁用尖叫来表达,请家长有疑问,尽速寻求专业咨询与治疗。



尖叫行为与家长教养态度有直接关系


除了年龄,排除特殊疾病,家长您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发展过程尖叫的行为与出现频率。


一、大人没有耐心响应孩子


当孩子试图用语言跟家长沟通与表达想法时,家长由于忙碌而没有及时的响应,容易造成孩子失去耐心,习惯用尖叫大闹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来达到目的。


二、大人过度禁止、也不提前预告


在孩子想学习独立的过程,大人常过度禁止,认为孩子不会,结果造成孩子的情绪失衡,用强烈的尖叫大闹等方式抗议。大人也时常没事先告知就禁止孩子,如突然把玩具拿掉不给他玩,要求孩子马上来吃饭等,让孩子容易失控尖叫与反抗。


三、孩子尖叫,大人就妥协


孩子在公共场合尖叫,让大人感到丢脸,或是大人因忙碌而没空了解孩子尖叫的原因,为了息事宁人而急着妥协,让孩子养成用尖叫来控制大人、逼迫他人屈服、达到目的的习惯。


四、大人常对孩子吼骂大声


当孩子哭闹尖叫时,家长没有耐心了解原因,自己时常用大叫、吼骂方式来管教或与其他家人互动,会让孩子认为“只要大声”就是老大,因此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



家长面对尖叫的好方法


一、了解尖叫原因、协助表达需求


针对较小的孩子,需要大人先耐心观察原因,再试着说出孩子说不出的需求或情绪,如“你是不是想要拿这个?”、“做不好所以很生气吗?”、“弟弟觉得好兴奋所以大叫啊!”、“身体不舒服吗?”,这样通常能减少尖叫的频率与习惯。


二、冷静的应对、鼓励用说的


孩子尖叫时,最忌讳大人大声斥责响应,如“闭嘴!我要打人了~”。若大人的反应越大时,孩子也会模仿大人,增强尖叫行为。尽量保持冷静、甚至直接抱抱孩子来缓和孩子情绪,再和缓的语气纠正孩子,如“你这么大声叫,妈妈耳朵痛到想哭了?来!告诉妈妈怎么了?妈妈喜欢你用说的!”。


不压抑孩子情绪,而是引导孩子用言语说出情绪与感觉。


三、忽略、离开现场、冷静隔离


在家时可适度的忽略孩子尖叫,让孩子理解尖叫来达到目的是无效的。或者让孩子到居室隔离,尖叫后愿意冷静的沟通时再出来。鼓励孩子好好用说的,父母才会响应要求。在公共场合尖叫,则建议带孩子离开当下环境,好好发泄完。最后再与孩子沟通:“叫完之后,我们再回餐厅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