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王小明在这一次既谈不上熊市又谈不上股灾的莫须有行情中损失惨重,实际上,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小明股票账户里的钱无非就是家里凑的一些盘缠和自己工资存下来的钱,刚工作没多久的小明其实生活十分拮据,这一波下跌最直接的影响并不是账面上的钱,而是小明的心态。
确实,对于小明现在账户的体量来说,这波下跌也就被套了三五个月的工资而已,这还是从半年前的最高点算起,实际本金并没有太多的损失,但小明自己知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股市中的付出完全没有得到回报,这才是他最痛心的地方。想当初,作为半个校草的小明在找女朋友这件事上花的精力可远没有在股市里投入的多,大学里的妹子用一个多学期来攻略对于小明来说实在不是个难事,但怎么这个破股市就如此阴阳怪气,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能使出连续暴击?迷茫绝望的情绪在行情持续进入低迷状态时愈来愈浓重。
感受到这种绝望气息的绝不仅仅是小明,个股的贴吧里、股吧论坛里、同花顺行情的弹幕里到处都充斥着很重的戾气,说什么的都有,每天打开行情的小明,完全得不到一点心灵上的平静,越看越躁,尤其是某花顺行情里的那些弹幕,由于没有弹幕开关,这些信息内容就像病毒一样强行杀死了大量小明的脑细胞。
"跌才好,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我要出去,这垃圾套死我了"
"散户要把主力洗出去?"
"下午绝地反击,直接涨停!"
"KDJ明确反转信号,买买买!"
"今天发什么疯啊,昨天刚卖"
"这股票完了,现在不清仓后悔死你们。"
心烦意乱的小明索性关上了行情软件,和这些网络键盘侠沟通太难受,思考方式千奇百怪,自己的脑洞已经完全不够用了。稍稍平静后,小明开始了继续思考。到底如何在股市盈利?小明翻出了那本经典书籍《股市大作手回忆录》,一页页的翻看着利文摩尔的生平。这几句话映入眼帘。
"我交易体系的精髓就在于研究市场行情走势。我只不过认识到了价格最有可能以何种方式运动,我会多实验几次来检测我的判断。我是开始交易以后就观察价格对我交易指令的反映。"
"在窄幅波动的市场上,如果价格只在小范围内波动话,想预测下一次大的波动是向上还是向下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做的只是观察市场,分析走势以确定上下阻力及支持位,下定决心除非价格向任何方突破界限,否则绝不介入。"
"我以为我掌握了游戏规则,而实际上只是我没有看清游戏的全貌。"
对,就是这句!小明突然意识到,K线和K线相关的交易技巧,并不是游戏的全貌!这些交易软件中有这么多纷繁复杂的指标,这些指标并不是无意义的!游戏的全貌也不仅仅是K线!
当小明意识到是自己交易技巧不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时间到来了。小明觉得,这个过程就像江湖厮杀,一次团战被人灭了团之后,开始寻找新的、针对性的武功秘籍,学会后继续挑战从而达到升级爆装备的目的。
不过尴尬的是,这一次小明的学习之旅并不这么顺利。
套用斗罗大陆里对于修为的衡量方法,如果说学习K线知识是一个百年魂环的话,那这一次小明发现自己面对的至少是一个1000年魂环。各类指标的计算、用法、含义背后牵扯到大量陌生的名词,且由于缺乏相关的检验手段,想要用好一个指标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再加上指标众多,到底是都用,还是挑着用,还是组合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过于复杂的局面让小明有些心灰意冷,但是随后小明仍旧决定,先干了再说。
小明最先接触的指标是成交量。网上有一个关于成交量的研究小组织,这个组织里的人似乎认为掌握了成交量告诉给你的密码,就可以驾驭价格波动,从而获利。市面上也有几本关于成交量的书,比如《量柱擒涨停》等等。
除了成交量之外,在《以交易为生》这本书里,也介绍了十数个指标,不过似乎这些指标并不只是针对股票市场,而是涵盖了所有的交易市场,包括黄金、外汇、期货等等。书里首先把指标体系分成了两类,趋势类和震荡类。在趋势类指标里,MACD、均线、布林线这三个是书中最推崇的,在震荡指标里,RSI、KDJ是最推崇的,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小明之前已经预计到会出现数字爆炸的情况,但还是有些低估现在的复杂程度了,光从这两本书里提取的指标就已经有了6个,何况还有别的呢?小明决定,算了,先用好这6个吧,其他书籍中介绍的东西就权当了解,不做应用了。
接下来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检验。所为检验,是指去测算指标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均线也有一个时间的设置,5日均线和10日均线的样子差异巨大,所谓的短期均线和长期均线金叉,到底多少日均线和多少日均线金叉效果最好呢?这个是有标准答案的,可不能拍脑门。来股市炒股的人千千万,真正去检验的人凤毛菱角,光一个均线就有一大把不同的参数。
大部分人使用某花顺系统默认的设置,5、10、20、30、60、120单位均线。
有少数人会对整体参数做改变,改成斐波那契数列,即5、13、21、34、55、89的组合。改变后的均线组合使用上也有所调整。比如典型的,某股票暴跌到144日均线上(55+89),势必会引发反弹,这就是一个均线的支撑交易策略。或者采用短周期的趋势跟随策略,如在上升趋势的股票回调到13日均线时买入,往往是回调低点。这种视角下似乎把股票价格波动归类到了密码学范畴,市场被"庄家"操纵,涨跌其实都是受控制的,只需要洞悉这个密码,就可以轻松驾驭波动。但是为什么选择斐波那契数列,似乎并没有公允的答案。
小明在这里采用的方法自诩高明。作为80后,对于计算机软件很亲切,市面上有一个免费的行情软件,叫《武华财经》,这是一个期货看盘的软件,他提供了一定的编程功能。具体来说,你可以在软件里让计算机帮你计算如下结果:
给定一段时间的行情,然后给定交易策略,计算最优指标参数。
举个例子,给定2010-2013年的上证指数,策略是,单一均线,日线,收盘价格高于该均线买入,低于该均线卖出,测算这段时间的收益率,这个均线的取值从1-1000。这样就可以找出一个最优的均线参数,然后无脑突破该线买入即可。根据测算,这个的取值在不同时间段上会有所不同,但几乎都是在20左右。也就是说,20均线似乎是最优均线。
诸如此类,每个指标都测一遍,写代码花了小明不少时间,最后都有了相应的结果。
测算完成后,小明发现成交量似乎没法这么做,因为成交量毕竟不是价格,只能作为辅助判断,当然,小明在这里也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编程技术和逻辑还没梳理好的原因,但是不管了,既然有了这么多指标,也有了成交量的理论傍身,那就开始指标组合吧。
小明将测算好的指标写入代码,两两组合,得到的结果有些尴尬。
交易机会减少的太多了。
比如,小明把均线的指标和KDJ代入后,几乎就得不到任何交易信号,几乎是0交易。
把均线和MACD代入后,交易机会还有,但比单一均线策略也少了非常多。
小明意识到这是个苦差事,有点像做化学实验,挨个试,或许试着试着就找到最优组合了。
在这个学习并实验的阶段,小明的账号收益率依然没什么起色,账户净值跟随大盘整体波动明显,大盘涨,涨点,大盘跌,跌点。解套?依旧没解套。时间就这么来到了2014年下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