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拿下宝马百亿大单背后的逻辑

2019-11-24   张导817

同名公众号:导演的烟蒂,求一波关注

——导演说(20)

抛开股价今天暴涨这个事,毕竟是市场跟风短炒,无脑杀进去只是帮着抬轿子,算不得什么有技术含量的操作,搞不好过两天利好没了又跌回来。

今天来聊聊宝马怎么就突然给了宁德百亿欧元大单。

算上这篇文,加起来导演一共吹了宁德4篇文了,吹的比较疯狂的时候股价一直被按在70块钱的地板上摩擦,那时候60多很常见,导演也就默默的动了手。。。。。

这些文章在导演同名公众号里也都发过,大家可以自行查找。

宁德自身实力过硬

宝马之所以选择宁德时代,从选供应商的角度,还是宁德时代自身的禀赋足够。在之前的专栏文章里,导演提过宁德时代目前的财力和同为上市公司的国轩高科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即便是比亚迪,在宁德的财力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宁德之所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最主要的还是在锂电池这个行业中赚的,可不是什么借来的,融来的钱。虽然赚的钱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补贴,但这不代表宁德时代的电池不具备竞争力。需知CATL实际上是ATL在汽车电池能源方向的重要棋子,算上ATL,宁德时代实际上在电池行业的从业时间已经有20年了(ATL在1999年成立),也就是说,当国内别的锂电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人家已经有了相当的优势积累,这对于技术持续迭代型的产品而言,是一种致命的竞争优势。 可以把这种优势理解成“开挂”。当别的企业因为没有经验而在技术路线的选择题上踩坑时,宁德时代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政府给三元补贴,其他企业要么选择迅速杀进三元,要么死磕磷酸铁,宁德时代的玩法是“成年人不做选择题,我全要。”凭借这一点,政府这波补贴助推,成就了宁德锂电一哥的绝对地位。这就跟当年家电下乡成就了格力美的一样,家电下乡结束后格力美的去了2年库存,然后继续成长,锂电池补贴退坡只是同样的故事再演一次罢了。

各方面的积累足够,宝马来了中国,没有道理不选最好的。宝马继续深入电车,没有道理不继续用最好的。

中国市场潜力全球第一

中国锂电自身产业链端的优势不仅仅是补贴的问题,更是庞大的市场需求的问题。中国的消费潜力要说是世界第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即便是美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想在中国做生意的宝马寻找国内的合作伙伴就成了当务之急。当下中国明显兴起的民族品牌意识,加上政府的刻意保护,一系列天时地利的因素凑到了一起,只要公司不来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什么可以挡得住这头巨兽。

电池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最终汽车能源载体

重点来了,那为什么宝马会这么大手笔的加码电动车?明明知道氢能源这么那么潜力,结果选择了锂电?显然不可能嘛。其实懂一些电池技术的人会很清楚的明白,电池能源和氢能源比起来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基本上可以断言,最终氢能源哪怕再好,也无法成为汽车的能源载体。主要原因要从2个方面说。

首先,之所以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背后是各国政府出于环保考虑,燃油造成的空气污染必须得到解决。在这个层面上,电池和氢能源是不相伯仲的。新能源的提出,从根本上否定了燃油的未来,哪怕燃油和钻石一样都是千古骗局,说什么然后是不可再生资源,实际上是可以再生的,都没用,再怎么再生也是污染。这就决定了新能源车的市场空间空前巨大。

其次,也就是为什么是锂电(电能)而不是氢能。这要考量第二个核心因素,成本。如果什么事都让市场决定,那市场一定最终就走向了效率最佳,成本最低的道路。哪种路线成本最低?很遗憾,一定是电池,几乎不可能是氢能源。这里很多人看不懂,各种质疑,导演从两个角度说。

1、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方面,目前各国已经在锂电这个方向上投入了量级上不可忽视的资金,而氢能源目前对比锂电还只是小打小闹。这里就会有这么个问题,已经大举杀入锂电的国家还有没有足够动力去做氢能?实际上这是个博弈过程,肯定最终会有国家大举杀入氢能,就看那些已经杀入锂电的国家会不会跟了。之前投进去的都是沉默成本,亏再多也要跟的话,消耗的无非是本国国力而已。于是,最终是不是所有国家都会在汽车氢能方向上投入大量资金是个变数,但是现在全球主力国家反正已经在锂电上下了血本了。

还有需要说的是,氢能源想要走俏,其需要投入的固定资产量级远大于电池。电池能源需要啥,做电池的工厂、做电池原料和零件的工厂、充电桩。氢能源需要啥?需要制氢站、加氢站、储氢设备。算算账吧,那一样不是血本?如果这种重资产的玩意做起来,体量可能都不比中石化小,电池方向上的投入总体小多了。

2、 可变成本

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就算了,后面还有个最终成本问题。作为燃料,氢能源存在制备成本,而电能不存在。电能是,你只需要有一块电池,然后找个地方插上电就冲了,按照电价算成本。氢能源谁做的了?只能买,这一买,价格怎么算?能比油便宜?假设能比油便宜,但能比电便宜?电的成本多少?先不看电价,光看发电方法就行了,风力、水力、火电各种发电方法,电能可以直接导入电池中。氢能源则需要借助电能,把水电解成氢和氧,再压缩储存在储氢罐里,算算账吧,哪个便宜,市场最终一定是跟着成本走的。

除了成本外,还有个安全问题。汽车上带着一个高密度氢罐,就问你怕不怕。你带一箱油,汽车出了点事油基本上不可能直接爆炸,油这东西说到底可燃性没这么夸张。氢呢?油箱漏油起码逃生还是有戏的,氢气漏氢???几条命都不够炸的吧,为了把储氢罐的安全性做上去,一辆车的氢罐成本多少?

算来算去,氢能源都不是一条现实的道路,宝马肯定是会算账的,算完之后做出这个行动导演一点不意外。

这里还有个额外的变量,就是锂电最终的出路。前文我一直回避锂电这个词,一直写的是电池能源,意思很明确,最终胜出的可能也不是锂电,但有极大概率是电池!那个时候可能是什么固态电池等其他技术路线的电池之类的,这都无所谓,只要是电池就行。另外,我也不担心电池出现革命性技术时宁德时代是否会衰败的问题,这一点上我选择相信曾毓群的智慧。

最后还有一点,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机制,越往上游走反应越剧烈,股市的炒作也会有这种现象。虽然直接利好的是宁德时代,但是上游供应商估计很可能比这个正主更招市场待见。这个要看每个人的取舍,喜欢短线的人往往追求暴利,看不上优秀企业;喜欢长线的人更喜欢找护城河,更偏好于探索本质,又看不上那些暴涨的股。

同名公众号:导演的烟蒂,求一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