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头上戴的帽子有一个特殊的称谓——翼善冠。之所以这种帽子被称为翼善冠,是因为这种帽子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汉字"善"字。但在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这种帽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近我在看《江山纪》的剧照。从剧照来看,《江山纪》的服化道还原度也非常高,但是,剧照里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冯绍峰饰演的朱棣,头上戴的翼善冠,其实就有点不符合历史。
注意头顶的帽子
当然,这里并非挑刺,而是想趁此机会普及一下关于翼善冠的知识。那这里的翼善冠为何不合时宜呢?关于翼善冠又有哪些知识呢?且听我仔细分析。
明朝初年的翼善冠和明朝中后期的翼善冠是不同的。各个朝代开国初期,开国皇帝的龙袍和帽子其实都比较简洁,装饰的物件和图案都很少。翼善冠也是如此。
在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头上戴的帽子,实际上都没有任何修饰,都是简简单单的黑色帽子——这种帽子就叫做乌纱翼善冠。
朱棣画像 乌纱翼善冠
乌纱翼善冠和明代文官的乌纱帽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从外形上来看,明代的乌纱帽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翅膀"。
现在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里,都还存有明代乌纱帽的实物。
乌纱帽 明代
翼善冠的特色是,帽子后面的"双翅"被别到了帽子顶端,使得帽子顶端出现了一对类似"兔耳朵"的形象。
所以,这种帽子的外形看上去就像一个汉字的"善"字,再加上帽子上的"兔耳朵"实际上是一对"翅膀"组成的,所以就被称为"翼善冠"。
明太祖朱元璋头上戴的也是这种帽子,我们从太祖的画像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一帽子的特色:
朱元璋画像
而在《江山纪》中,冯绍峰饰演的朱棣和陈宝国饰演的朱允炆,头上戴的都是有装饰物的翼善冠。
陈宝国在《江山纪》中饰演的朱元璋头上戴的帽子也是错误的
这显然是不符合明初帽子的样式的。那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也并非是剧组瞎拍,而是在历史上,确实也存在这样的的帽子。不仅存在,在明代中后期,这种帽子反而成为了主流。
1956年到1957年,我国考古学家着手对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有了许多重大发现。
在考古现场,专家们不仅发现了一定黄色的翼善冠,还发现了一定黑色的翼善冠。
万历皇帝定陵出土的两顶帽子
起初人们都在纠结,明代皇帝的帽子会不会是分为黄色和黑色两种。甚至后来很多中国古装剧,在拍到明代皇帝时,他们都会戴上一顶黄色的帽子。
但是,通过对比明代皇帝的画像我们就可以发现,黄色是明器的可能性更大,黑色更有可能是皇帝日常戴的较为正式的帽子。比如在现存的万历皇帝画像里,就出现了这种绣有龙形装饰品的乌纱翼善冠。
万历皇帝
在明代著名绘画《徐显卿宦迹图》里面,当时还比较年轻的身穿青灰色龙袍的万历皇帝,头上戴的帽子似乎也是攀龙乌纱翼善冠——帽子上有很明显的金色装饰物。
《徐显卿宦迹图》中的万历皇帝还很年轻
明熹宗也有头戴攀龙乌纱翼善冠的画像:
明熹宗画像
所以,这是明代中后期才有的,而早期的皇帝们,更多的是戴一些比较朴素的乌纱翼善冠。
因此,冯绍峰在《江山纪》中所戴的翼善冠,虽然设计上是对的,但是在时间上却有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攀龙乌纱翼善冠,那是不是说明,原先的那种纯黑色的乌纱翼善冠就被淘汰了呢?
当然不是的。比如明武宗就有一幅画像,这幅画像里,他头上戴的就是乌纱翼善冠。
明武宗画像
这种乌纱翼善冠和明前中期的乌纱翼善冠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帽子要比以前稍微高一点了。
明英宗画像
在明代中后期,随着文化和审美的发展,明代的士大夫们在服饰上普遍追求"复古"。比如嘉靖朝,皇帝就带头把原本进贤冠服上的方心曲领给去掉了。
方心曲领原本是宋代搞出来的一套衣冠制度,但到了嘉靖朝,皇帝和大臣们在进行一番研究之后发现,方心曲领好像是对"古礼"的误解——既然要追求"复古",那怎么能搞错的东西呢?所以就把这套从宋延续到明的制度给给去掉了。
其次,为了追求古人的那张"高冠博带",明代中后期也越来越流行更高的帽子和更宽大的衣服。
在《鹤唳华亭》中,太子和齐王经常戴的这种幞头,就很有明代乌纱翼善冠色彩:
《鹤唳华亭》中的帽子,其实是明制
最近上映的这些剧都比较考据。《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典型的"考据派",里面的器物、礼仪和服饰,都十分讲究。我之前就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但是很多人在"考究"的过程中还是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可能是稍有区别的。
比如,你如果拍李世民,你如果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服饰,很可能就稍有问题。
《长安》中的这种幞头从唐朝流行到宋朝
就拿帽子来说,唐玄宗所戴的帽子,和唐初李世民那个时代流行的帽子是不大一样的。
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我们发现,唐初的帽子实际上比较矮,没有玄宗时期那么高。所以,《贞观之治》中所还原的帽子才是比较符合历史的。
《贞观之治》中出现的幞头比较矮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通过他的绘画《步辇图》,穿越了千年,将这一条对我们当代人生活并无多大帮助但对我们了解唐初服饰又比较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了我们。
《步辇图》中勾勒的唐初幞头也比较矮,所以《贞观》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的
所以,当你学会通过一幅画去了解历史的时候,这还不够。你还要注意区分时期。
这里并非是挑《江山纪》的刺,而是希望我的读者们能多一些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以及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