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人为何喜欢在头上裹头巾?作为明朝遗老,他们以此方式守节

2019-12-04   去疾书院

我们的中学教科书里面,在介绍道明末清初思想家时,不论是黄宗羲,还是顾炎武,亦或是王夫之,在书中给他们的配图里面,他们头上都统一戴了一张黑色头巾。

我当年在读中学时就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他们的画像上都出现了这么一种"帽子",这种"帽子"又叫什么?所以我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这个,这我也不知道啊,估计就是那时候很流行吧。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种黑色头巾,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文雅的名字——幅巾。

教科书中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人的画像 他们头上都戴了一种黑色头巾

今天我就结合明末清初文人的画像,向大家介绍"幅巾"这一汉人冠帽及其背后的文人故事。当然了,如果你的孩子在读中学,那你也可以把你今天读到的内容解释过给你的孩子听。

清初文人头上裹的"头巾",其实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做"幅巾"

幅巾有一个特别土的名字,叫做"帕头",所以我们当代人称之为"头巾"似乎也是可以的它的制作很简单,就是整一块长宽各三尺的布料,直接盖在头顶,然后将两个边朝后打结,另外两边在头后自然下垂至肩膀,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帽子。

由于制作简单,所以在古代下到布衣百姓,上到公卿贵族,一般都喜欢戴。只是制作的材料不同而已。比如,贵族可能用丝绸绢布,布衣可能直接用麻布。所以儒生尤其喜欢戴这种帽子,因为成本低,戴上也还不丢面子。

除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画像,明代的汤显祖也有头戴幅巾的画像传世:

汤显祖画像

但是,这幅画很可能是清代人画的。也就是说,目前根据我的观察,真正大面积出现头戴幅巾的文人画像,是在清朝。

尤其是清初,比如清初文人吴伟业,也就是写《圆圆曲》怒斥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他也有一幅头戴幅巾的画像传世。

吴伟业画像

除了吴伟业,还有清朝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吕留良,他也喜欢头戴幅巾:

吕留良画像

从这里我们也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头戴幅巾画肖像画,在当时很流行;尤其处于明清易代的明代遗老们,尤其喜欢戴幅巾。

那为什么会在清初大面积出现这种头戴幅巾的情况呢?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清初文人之所以喜欢戴头巾,一方面是标榜自己遗老的身份,其次也是无可奈何

明清易代,大家也都知道,满清政府在"平定"江南之后,开始大力推行"剃发易服"。本来江南在清军的恐吓之下几乎已经传檄而定了,但是"剃发易服"的政策,直接导致了江南地区的抵抗和暴动。

之后起义失败,明朝遗老们也都认清了一个现实——想恢复明朝,几乎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包括黄宗羲等人在内的遗老们,都剃了头,换了满族服饰。但他们内心是很排斥这项政策的。

剃发易服

在这之后,作为中华衣冠一部分的"冠",实际上就已经不能再戴了。包括幞头、四方平定巾、东坡巾,等等,都不能再戴了。

在这场灾难中保留下来的"帽子"只有两种。一种我之前介绍过——六合统一帽,也即后来的瓜皮帽。一方面,六合统一帽和满人戴的圆形小帽很像,所以汉人给它改造了一下、结合起来设计成了瓜皮帽;另一方面,六合统一帽的名字有着不错的政治寓意,很符合满清统治者的口味。

关于瓜皮帽,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

另一种保留下来的帽子就是今天讲的幅巾。因为幅巾制作太简单了,也太不起眼了。包括我们当代的许多地方,还有人喜欢戴这种类似的简单的"头巾":

现在许多地区农村还有很多老人喜欢戴类似的头巾

所以,这种帽子你想禁是禁不掉的。

包括各个朝代的起义,实际上老百姓也都是拿一块三尺左右的布料,往头上一裹,扛着家伙就上战场的。

影视剧中的红巾军

当代人绘画中的太平天国

所以,遗老们之所以能带这种帽子,是因为它太简洁,太不起眼,不容易禁。

另一个原因是,遗老们想通过它来表明自己的气节,表明自己明朝遗老的身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幅巾是中华衣冠的一部分,其他的衣冠几乎都被取消了,既然只有这个可以戴,那为什么不戴呢?

而且,剃发之后的文人们也很嫌弃自己的"发型",戴上幅巾,仿佛头上也就有了头发。所以,这是明志,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幅巾历史悠久,而且女性也喜欢戴

幅巾并非是明代人的"专利"。实际上在很早之前就有四周巾,一般武士、壮士、民兵等都会戴,它和幅巾基本上是一样的。

甚至在辽国的壁画中,也出现了幅巾的身影:

契丹壁画

这说明幅巾在辽朝也受到部分青睐。

除了男性戴幅巾,女性其实也是戴幅巾的。在一些绘画中,也出现了许多女性头戴幅巾的角色:


古代绘画中出现了大量女子头戴幅巾的情况


再比如柳如是,就有一幅头戴幅巾的画像存世:

柳如是画像

但是,这幅画很可能也是清朝人画的。因为明清的幅巾似乎稍有区别。到底哪里有区别呢?

明代的幅巾要高一点,也要更接近帽子的形制,清初的幅巾和头巾区别不大

明代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高峰。许多文化、器物、服饰等等,发展到了明代,都变得更加美观。

所以,我们现在能从一些明代文人的肖像画中看到,明代的幅巾不仅仅是"头巾",它更像是帽子,而且五花八门。比如这款幅巾,就不是简单的用一块布裹在头上。

明代的幅巾样式很多,这种幅巾似乎是幅巾+帽子,或者直接改装成了帽子

类似的绘画有很多很多。再比如:

类似的明代肖像画有很多

也有简单一点的,比如下图左侧的幅巾,它的形制比右侧的稍微简单一些:

左侧的幅巾比较简单,右侧的复杂一些

从上面的图片资料里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古代汉人王朝汉人都是要束发的,头发需要被高高地扎起来,所以,明代的幅巾要比清代的高很多。

相应的,清代由于要剃发,它的幅巾就更加简洁,更加平矮。我刚才提到的六合统一帽,其实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黄宗羲的画像就很容易能比较出我刚才所得出的这些结论。

相比之下,黄宗羲头上戴的非常简洁,而且也比明代的矮

那明代的幅巾是不是在明朝灭亡后就完全绝迹了呢?

也并不是。李氏朝鲜也继承了幅巾,并且将其延续了近三百年。我们现在依然可以从韩国的一些绘画中发现幅巾的声影。


说了这么多,关于幅巾,我基本上也都说清楚了。

我们当代人之所以要去认识幅巾,就是要记住那段历史中文人的无奈和挣扎。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可以把这里面的道理和故事解释给你的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