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似乎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蝗灾,极端天气,多个粮食出口大国出台禁止出口的政策,我国是著名的粮食进口大国,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问题:粮食危机会出现吗,需不需要屯粮?
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不能体会“口粮“的重要性。曾经我国重要的货币等价物是粮票,可能你的奶奶辈现在还能翻出来一张,持有粮票才能购买粮食,足以看出当时粮食的珍贵。
疫情在全区蔓延,多国遭受蝗灾,气象部分预警今年极端天气大概率会出现,国内老百姓的“口粮安全”有保证吗?官方已经回应了。
国际粮食出口形势
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禁止大米出口。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大米出口因“封国”停滞。
全球主要小麦、面粉出口国哈萨克斯坦宣布,禁止小麦面粉、胡萝卜、糖、大豆出口。
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暂停新的大米出口合同。
塞尔维亚:暂停葵花籽油和其他农产品的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警告,疫情有可能带来粮食危机,4、5月份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
很多网友都慌了,有人说现在的粮食会不会就是疫情爆发之前的口罩?要不要屯点粮食?
我国的粮食供给状况
大米、小麦是我国人民主要口粮,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种粮食的数据。
我国是世界粮食大国,更是世界人口大国。2018年我国大米产量达到2.12吨,大米消费量仅为1.93亿吨,加上我国还从国外进口大米,国内大米仍然是供大于求的状态。那么为什么国家还要从国外进口大米呢?进口大米占国内消耗量多少呢?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进口大米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比如泰国香米。从2011年开始,我国从主要稻米出口国越南进口的大米就在连年下降,2019年仅为48万吨,总体大米进口255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粮食消耗总量的1%。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供给。
再来说说小麦,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约为1.34亿吨。年度总消费量为1.23亿吨,。而且2019年冬天,北方小麦长势良好,今年夏粮丰收的概率较大。
米面两无忧,大家就不用担心,国家饿不着咱们。不过,国际上的粮食局势对老百姓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
王辽卫表示,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为什么我国还要从国际进口粮食?
既然自己充足,为什么我国还要从国际上大规模进口粮食呢?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除了米和面,老百姓日常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肉蛋奶。我们每年除了进口约9000万吨大豆,还有1000万吨左右的大麦高粱,1000万多吨左右的油菜籽木薯玉米酒糟,这些加起来有1.1亿吨,此外还有我们国内生产的大量玉米,最主要的用途都是用来制作饲料,提供给我们的养殖业,最后成为我们日常所需的肉蛋奶。
综上所述,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口粮安全“,更应该关注的是肉蛋奶价格会不会上涨。目前猪肉的价格回落幅度不大,如果饲料价格继续上涨,猪肉也会受到影响。与其担心粮食价格上涨,人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钱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GChO3EBnkjnB-0zqa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