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美国小学的这门课远远超前,我却看到它的意义

2019-10-30   东西儿童教育

我们团队内部每周都有个固定的讨论会,和平时推文的选题无关,和公号运营也无关,就是纯粹的聊教育,吐槽遇到的难点痛点,分享Get到的信息心得。

和其他很多教育公号不同,我们很难做到“一家之言”,我、千寻妈、小半爸、Hebe老师,还有其他几位伙伴,我们孩子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甚至所在的国别也不同,可以说,咱们号的教育观,是在一次次的分享、交流、碰撞、争论中慢慢形成的。

不过这也正是我们的初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什么一刀切的普适方法,看到很多不同,才能从不同中去寻找那些最值得借鉴的共性。

今天的分享,其实就是前几周我和团队做内部分享的一个翻版。

逃逃刚上初中,作为“过来人”,回头来看他的整个小学阶段,清晰而通透,所以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做美国小学课程的梳理。

上周和团队聊了他的“科学课”,本来我觉得没啥特别的,但几位伙伴惊呼,哇塞,很有意思啊,催我赶紧码字来和大家分享。

于是,这就来啦~

美国小学有4门“主科”,英文、数学、科学和社会,为什么说它们是“主科”呢?因为在每9周发下来的成绩单里,就有且仅有这4个学科的成绩,算是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测验的小结。

所以,“科学”这一门,占了1/4的地位,和英文、数学并重

美国小学科学课的体系很大。从内容上讲,包括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工程科学以及科学方法等等;从分科上讲,不少我们初中才接触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也有覆盖。

总的来说,有两大特点:

1、知识面广且超前

和其他学科类似,科学课也是循序渐进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慢慢递进。

1、2年级着重在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比如物质的种类、属性、固液气等形态之间的转换,热传递,力,速度,磁力;动植物的分类,生命周期,后代繁衍;天气、温度、各种地表变化,比如地震、火山爆发、侵蚀等等。

到了3年级在继续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思考和分析。比如力学方面,开始认识力和反作用力;电学方面,了解正负极,原子,电子,以及不同质地的物体摩擦时正负电子的传递方向,为什么会这样传递?

同样是学习动物,

1-2年级时老师会让他们选几种感兴趣动物,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调查研究它们的特征、生活环境、习性、分布;

而到了3年级,则去研究几种动物族群,分析寻找它们的共性,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塑造?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习性?为什么选择生活在这些地区?为什么是群居/独居?

同时,还会学习如何借助图表工具来做统计分析。比如统计美国某个地区一年的气温、降水量:

4-5年级,物理、化学、生物方向的内容都将进一步加深

物理方面,学到了电路,下面是逃逃的一道考试题,难度不大,但串联、并联的知识点已有所覆盖。

同一份考试中的另一道题目,涉及到光的反射、折射。

化学方面,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以及各种单质、化合物的结构。

生物方面,则涉及到动植物的细胞构造等等。

记忆中这些内容我们以前都是到了中学才涉足,而美国则在小学阶段都大致拉了一遍。

目的是什么?我们一会儿来讨论。

下面再看下科学课的另一大特点:、

2、着重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

伴随着知识学习,他们还会在科学课上做一些小项目。

比如在调查某个地区的气温、降水量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个学校正好建在低洼处,学校食堂每年夏天总有一段时间,会有雨水淹进来。所以,需要为它寻找一个雨水防护解决方案。

怎么办呢?孩子列出能想到的一些方案,比如雨季在食堂门口推放沙袋:

或者修一个足够高的防护栏:

或者索性把食堂的门换成可以防水的材质:

然后,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之处,比如它们都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沙袋的成本最低,但不能重复利用,而且,准备时间很长,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活动秩序,还有,沙袋被雨水侵蚀后,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宜放在食堂门口;洪水防护栏安装很方便,一小时内可以搞定,也可以每年重复利用,但雨季把它装上去之后,门就打不开了;改装大门似乎是最好的方案,但成本很高,远超了预算……

类似这样的小项目,会穿插在结合在科学课中,孩子们不一定能找到最完美的方案,但能结合学到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找到相对理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本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不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么?

以上这些内容,我和团队伙伴分享完之后,被严重challenge了,“逃妈,这么有意思的内容,怎么最近很少在你的文章里提过?连我们都不知道,美国小学,都学到串联并联电路,元素周期表了?……”

我一愣,是啊,为什么呢?

细思后,我发现,我的思路多少也被当下的大环境带走了。

几乎每天,我都听到有读者吐槽孩子的作业。就在刚刚,我收到一国内好友发来的周末鸡娃安排表,重点是,娃还没到6岁啊啊啊~

上周五小半爸在“周末黑板报”栏目分享了一个刷屏小视频,深圳一所学校的运动会口号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

让人爆笑,也让人心酸。

语数外,学习,作业,作业群打卡,排名,已经压得孩子和老母亲们喘不过气。

那天被团队伙伴们这么一问,我才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内心是隐隐有一股担忧存在的,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我时不时给大家分享美国孩子一会儿在学这个,一会儿在做那个,是不是有点“风格不搭”?

这种担忧让我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一些话题。

不过,也正因为伙伴的提醒,让我更加想清楚了,既然我们取名为“东西儿童教育”,我就该把我自己觉得好的,有借鉴意义的,对孩子有价值的东西和盘托出。

一些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尽管它不一定代表了目前的教育流行趋势,或者说升学暂时还用不上,但作为家长,我们本来就该有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科学课面铺得那么开,进度拉得这么超前?

我觉得是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一种体现。

讲真,尽管有些知识点我们是中学才接触,但它并不难,至少,比那些有意让孩子栽坑而设坑的数学题简单多了。

而且,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想想看,咱们最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是什么时代?

这时给孩子铺开的知识面,本身就是对好奇心的一种积极回应,点燃兴趣的可能性极大。

记得有段时间,科学课上学到元素周期表时,逃逃和他几位同学疯狂地迷上了Youtube这个叫AsapSCIENCE的频道,其中的这首周期表歌,更是唱得滚瓜烂熟。

我从来都没想到,元素周期表还可以这么有趣,只能说,抓住了最具好奇心的年龄,用了最有吸引力的方式。


这篇文写得有点小啰嗦,不过我是想,把分享背后的一些思考也告诉大家。

总的来说,接下来,我依然会我行我素地给大家分享一些不同的教育信息和见闻,让各位在埋头和语数外打怪的途中,也能看到更多的不同,取其最有价值的本质和共性。

有时候,教育也是有流行风的,看看周围的课外班就知道,曾经的奥数变成了大语文,曾经的滑轮班变成了满大街的跳绳。但有些东西不会变,比如孩子的成长、思维发展规律,什么年龄能接受怎样的难度,对什么容易感兴趣有热情……怎么最大程度去顺应和开发,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考验的就是家长们的智慧了。

科学课体系很庞大,今天只是拉个框架开个头,希望了解更多细节的同学,可以留言告诉我^_^

我们为你精选了孩子的书籍、玩具、用品、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