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00字,读完需要7分钟,可能有点长,但图多有趣
不同年龄段的人,看电视根本看不到一块儿去,在家里抢过遥控器换台的人,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
岁月带来的审美隔离,几乎无法调和。
但是,有一部国产剧,却能让60后、70后、80后安安静静的围坐在电视机前。
它一播出就创造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重播3000余次,“霸屏”三十余年。
它是你寒暑假固定出现的老朋友,狂补作业时熟悉的背景音。
也许你从未连贯看过25集,却能听到一句台词,就知道讲到了哪个故事。
它就是聊过无数遍,但怎么说都不会厌的
——86版《西游记》。
01
“美人群像,身姿摇曳,顾盼生辉”
这是观众对86版《西游记》最直观的感受。
女儿国国国王、嫦娥仙子、杏花仙子、玉兔精、万圣公主、老鼠精、玉面狐狸、蜘蛛精、白骨精、高翠兰、殷小姐......
为了还原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杨洁导演几乎用遍了当时中国最好看的女演员们。
尽管经费和时间都极紧张,《西游记》的选角却始终非常严谨。
宝相庄严的观音大士——左大玢
性感纯真的老鼠精——常青
娇嗔可人的玉面狐狸——郑益萍
灵动妖娆的万圣公主——张青
国色天香的女儿国国王——朱琳
清冷自持的仙气、
妩媚入骨的妖气、
温柔缱绻的人间烟火气。
各有特色,美的别致。
她们来自各地的歌舞团、文工团、京剧院、昆曲剧院,个个都有歌舞功底,身段优美。
“杏花仙子”王苓华,上海歌剧舞剧院的专业舞蹈演员
“高小姐”魏慧丽,京剧花旦,师从俞砚霞、李玉茹等多位名家
“玉兔精”李玲玉,在北京红旗越剧团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攻小生徐派
天宫的仙女,走路身姿要有仙子的仪态
地上的妖精,眼波流转之间活色生香
即使是伴舞的无名仙女、出场惊鸿一瞥的小腊梅精,都是盛世美颜
有几位主要的女性角色,不仅美,而且“来头”很大。
邱佩宁,被称为“最美嫦娥”。
她1958年出生在北京,诞生于军人世家,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专业。
86版《西游记》中,嫦娥的服饰、妆面以淡色为主,唯有眉间和朱唇一点亮红。
显得她孤高清冷,充满写意之美。
嫦娥在天宫玉帝宴席上献舞一幕,演员的出尘之姿,再加上舞蹈功底的加持,让观众过目难忘。
杨春霞,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上海第一旦”。
她饰演的白骨精,不怒自威,阴狠狡诈,颇有女王范儿。
明明塑造的妖精形象深入人心,她却多年来禁谈参演西游记一事。
因为杨春霞原本对“白骨精”的角色非常抗拒,她是以饰演“女儿国国王”为交换条件才进组的。
最后,杨洁导演还是为了呈现效果而没能兑现承诺。
杨洁在自传《敢问路在何方》中遗憾的写道:
关于她演女儿国国王的事,我却不得不食言了。
因为女演员是无法改变形象的,我不能让观众误以为女王是白骨精变的呀。
我违背了当初的诺言,不知道杨春霞是不是还在为此恨我?
这段话带着浓重的的自责、苦涩和无奈。
这不禁让人想起86版《西游记》极尽艰苦的拍摄条件,和剧组有如“九九八十一难”的坎坷历程。
02
“同行闲言碎语、专家指手画脚、经费永远短缺。”
这是拍摄期间杨洁导演要面对的主要困难。
《西游记》作为国内第一部古装神话剧,拍摄时间长达六年,边拍边播。
剧中镜头全部为实景,首开了电视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天竺部分的戏取景自泰国
虽然作品备受观众热爱,但是伴随名气而来的,是批评、不解和争议。
有媒体发文抨击,说《西游记》配乐中引用的电声乐器太“洋”,不行。
还有报纸表示,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唱法太通俗,不行。
如果不是杨洁导演的坚持和反抗,今天我们就听不到片头那段经典的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biubiubiubiu~”了。
毕竟,只有变幻多端、又酷又潮的音乐,才配得上《西游记》神鬼莫测的剧情。
也只有不拘泥于“民族传统”,才能拍出这一个上天庭、下地府的神话故事。
除了明面上的批评,剧组还要应对来自背后的“小报告”。
这些指责,大都指向了《西游记》长达六年两个月的拍摄周期。
其实,86版《西游记》的“难产”,主要有三个原因:
实拍取景地多、摄影器材短缺、特技制作困难。
在国内旅游的朋友,经常会看到景区用大字标注着“《西游记》取景地”。
这也成为了不少景点高调宣传的“卖点”。
为《西游记》取景时,杨洁导演就计划将祖国的佛刹道观、秀丽山川,用西游故事串联、推介出去。
一是想以景托情,体现《西游记》中的“游”字,另一方面,也是想弥补特效的短板。
为了这个目标,剧组踏遍了26个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跑了六七十个景点采景。
在三十多年前,国内旅游业还没兴起,九寨沟、张家界等景区尚未开发,只是一片景色秀丽的荒郊野岭。
山路陡峭,基础设施和物资匮乏。
主创人员只能在野外艰难跋涉,风餐露宿,几度遭遇生命危险。
有他们的付出,这才有了《西游记》中那一个个风景如画、极度贴合故事的实拍场景。
然而,剧组在前方吃尽苦头,后方的小报告也一个个打到了上头。
“国家不该拿这么多的钱让她去游山玩水!”
“怎么还跑到泰国、印度去拍了?国内没玩儿够,又跑国外玩儿去了?”
“谁拍电视剧会这么慢?绣花也绣出来了!”
六年两个月,拍摄25集,确实不快,却有难以启齿的原因。
堂堂央视《西游记》剧组,却只有一台摄影机,一个摄像师。
设备限制,让剧组无法同时多角度拍摄,效率非常低。
唯一的摄像师王崇秋,是杨洁导演的丈夫。
在“举报”压力下,上面专门成立了调查组进驻剧组,了解情况。
不仅没有预想的“滥用经费”,调查组反而觉得这剧组实在是太惨了:
演员们搏命拍着特技动作的危险戏,却只拿普通戏的钱。
师徒四人从威亚上掉下来都不是一次两次。
猪八戒摔下来了...
每顿饭五毛钱经费,在当时已经相对繁华的广州地区,却连一小碗六个饺子都吃不起。
在野外实地拍摄时,几百上千的工作人员,有馒头咸菜就很满足,偶尔加餐几毛钱补助那就是“过年”。
师徒四人上镜是主演,下来就要和工作人员一起搬箱子拉绳子
为了省钱,恨不得一个演员掰七八瓣儿用。
“沙僧”闫怀礼,分饰8个配角
唐僧迟重瑞,还兼职了井龙王、天庭文臣等角色
省着省着,拍到15集时,剧组还是彻底没钱了。
杨洁被台里要求停拍,但是整个团队都不想放弃,大家想尽各种办法。
当时影视作品商业化还没有开始,台里又要求杨洁只能“贷款”,不许接受“投资”。
最后,还是“蜈蚣精”兼制片副主任李鸿昌,拉来了三百万贷款。
这笔钱来自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
但是,不幸的是,除了剧组人员的酬劳之外,外界的物价、景区票价都上涨了。
这些钱,勉勉强强只够拍完10集。
这就是86版西游记最终只有25集的原因,真的让人心酸。
03
在接受《时代人物》专访时,杨洁解释了她撰写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的原因。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诉苦。
我就是想告诉人们,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我们这些人是那样工作的。
我忘不了那个时代,那是个以艰苦奋斗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为荣的时代,也是个开创的时代。
虽然我书里写的只是点点滴滴的记忆,但却是对那个时代的纪念。”
一个时代,无论再如何缅怀,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但是一代人的精神,是可以传承下去的。
前几年的舆论焦点,大都集中于“流量明星”、“抠图替身”、“数字台词”等行业乱象。
现如今,一部新剧的宣传,却会始于美术概念图的高水平、“服道化”的精细度。
有作品傍身、演技扎实的演员,会被大众真正认可。
无名小卒,也会因为亮眼的角色而被关注。
徒有样貌没有演技的流量,在肉眼可见的扑街。
良心制作的好剧,也会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赞誉。
整个行业在进化。
优秀前辈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用来衬托现状的不堪。
他们燃尽自己的青春,不计名利和代价,怀抱一颗初心。
非常单纯的,只为了做成一件事。
他们既不是鞭策的工具,也不是拉踩的素材。
他们是漆黑海面上,温和照耀着的灯塔。
不需刻意彰显什么,只是在那里,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敢问路在何方》杨洁
《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杨洁
时代人物 “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曾言拍《西游记》难比西天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