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国务院官网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咱们淄博淄川的洄村古楼和桓台的王渔洋故居榜上有名。
位于桓台的王渔洋故居可能很多市民都听过并且去参观过,这座位于淄川的洄村古楼是个什么来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洄村古楼
洄村位于孝妇河西岸,村名即来源于孝妇河,因河道迂回曲折、环绕村庄大半圈而得名。村南有高大的土崖阻挡南来的孝妇河,河水折向东流,复又北淌,在村东北形成一个深水湾---东地堰大湾;继续北流之后折向西北,这里落差较大,鹅卵石遍布河滩,河流形成一个壮阔优美的大“S”形。
明万历31年(1603年)《淄川县志》载有“回村庄”地名,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记载“回村庄”,可能在民国建立时正式称为“洄村”,乡土音为“浑”村庄。“洄”字的意思比“回”字的意思要少得多,一是用作书面语表示水流回旋;二是专业用语“洄游”(亦作“回游”)。“洄”字更高雅一些,更少用一些。
洄村古楼,位于淄川区昆仑镇洄村村内,是明代建筑物,几百年来得到楼房主人和广大村民的精心保护、维修,至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和风貌。
古楼是组群式楼房,主楼高耸、阁楼搭配相辅相成。熟石底座、青砖青瓦,古朴壮观,整个四合院式楼群浑然一体。
古楼在一楼与二楼中间设置露天楼梯,直接登上二楼,门前配有护栏和月台,二、三楼均方砖地板,四楼木质地板。室内楼梯较狭窄陡峭,只容一人上下。四楼空间宽大,向上可看到楼顶的脊梁椽瓦构造。
现存北楼和东西阁楼。北部主楼为四层,面阔三楹11.5米,进深6.1米,每层高低不同,全楼高20米。东西两阁楼皆面阔三楹11米,进深5.7米,楼高14米。
一层为石砌,二层窗为砖发券,各楼之间有地下通道相连,可通向村外,以防备匪盗袭扰,整个楼群属一体化的,主次分明,功能明确,是北方保存较好的乡土建筑。
洄村古楼位于国道张博路东,1954陶瓷广场对面,淄川区昆仑镇洄村村内,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楼阁式四合院建筑。
主楼在北20m高,鹤立群雄,3间4层,11.5m×6.1m,每层高低不同。在一楼与二楼中间设置露天楼梯,配有护栏和月台,直接登上二楼。二、三楼均石质地板,四楼木质地板。
淄博市古建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洄村古楼 淄博市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九月八号
东西两阁皆3间2层,11m×5.8m,楼高15米,一左一右。厅房在南,5间1层,18.5m×10m,厅房是4梁8柱框架,前后都有廊台,两面对称,每面有两条粗大的柱子暴露在外。
观察发现主楼窗子的分布上下不均匀,有防贼防盗设计理念。除了观察哨口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外,这座楼1楼的墙面达1.5米厚,而1楼所用岩石最大的达2吨重。整个建筑螭首挑檐;正脊,两檐安置走兽,瓦当。洄村古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较大的文物价值。
没有进入洄村古楼内院参观,心里虽然遗憾,但是围着古楼外面走走转转,我感觉古楼的建造者,一定是位在当时社会名声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建造如此雄伟壮观居住建筑真是了不起!
洄村这处古豪宅据传是乾隆年间博山籍的孙廷铨建造的。孙廷铨是博山人,生于1613年,1674年去世,28岁考取进士,清顺治二年步入仕途,官至吏、户、兵三部尚书。后孙廷铨归隐乡里,在现在的洄村征地建起该处院落。
洄村世事发生很大变化,古楼仍然是村里的第一高度,古楼在人们心中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洄村古楼这里还是村里娱乐文化广场,很多村民来此纳凉和锻炼身体。
淄川昆仑镇洄村以洄村古楼特色文化旅游为契机,带动本村具有鲜明陶瓷特色村容村貌建设,谱写了新时代昆仑陶瓷风情小镇建设的新篇。
截至目前,淄博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淄川区最多,为7处;临淄区6处、桓台县3处、博山区2处、沂源县2处、高青县2处(齐长城遗址在淄川、博山、沂源均有分布)。
淄川其他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淄川齐长城
齐长城,淄川境内全长共计40.35公里。
淄川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的边界,也是齐国的南大门。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长城以防鲁、楚、吴、晋诸国。
齐长城(淄川段)沿线有众多遗迹,其中护宝泉墙体495米,岳阳山墙体349米,城子村东墙体328米,三泰山西墙体438米;岳阳山遗址、城子城池遗址、雁门寨遗址、太平山遗址;劈山、马鞍山(烽火台)两处重要古兵营遗址,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齐鲁、齐楚的重要古战场之一。
寨里窑址
据已经发现的文物表明,寨里窑始于北齐,终于唐代,有数百年的历史。
淄川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生产,始于寨里窑。其代表性产品是青瓷。
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
1982年,在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它是寨里窑的代表性青瓷产品,也是我国唯一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的青瓷莲花尊,国家一级文物。
北沈遗址
2001年,由山东大学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道路2条、水沟2条、房址5座、窑址3座、窖穴31个、灰坑26个、墓葬21座,并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玉器等遗物共470多件(套)。
遗址除一座汉墓外,其余遗存分属商代,西周和战国几个时期。以商代西周遗存最为丰富,也最具学术价值。
北沈遗址面积大,资料丰富,是淄川区境内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也是到目前为止淄潍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商末周初遗址,对商末周初文化遗存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
蒲松龄故居
故居坐北朝南,现有4个院落、七个展室,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老先生的画像。
画像两侧是郭沫若书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正堂既是蒲松龄先生的出生地,也是聊斋文化的发源地。
蒲松龄故居属于典型的北方乡土建筑,故居现已成为聊斋文化研究中心。
淄矿德日建筑群
有德国建筑13座;日本建筑5座。
主要建筑有:德国营业大楼、德国大夫住宅楼、日本神社、德国炮楼、碧霞祠(日本)和钟鼓楼等。
德国建筑为砖石结构,门窗全用砂岩毛石砌筑,呈半圆型。
日本建筑门窗为长方形。日本神社建筑始建于1917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全国实属罕见。
整个建筑群自1904年由德国人开始兴建,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续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磁村瓷窑址
磁村窑始于唐代,终于元代,经历过辉煌的历史。宋朝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并以磁村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该窑址分村东、苹果园、华严寺三个重点窑址区,面积30万平方米。相传村原有“窑王殿”和“晒金场”,是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
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专门设“务”收税,故称“磁窑务”,证明当时烧制瓷器的规模和产业兴隆景况。
唐代晚期开始烧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称雨点釉),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也是我国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时期,磁村窑开始生产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点绿釉,开创淄博生产彩瓷的先河,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北方陶瓷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转自 淄川文化旅游,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