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道路的命名,往往体现着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如临淄的“闻韶路”等,或者反映着部分特定时期的政治背景,又如张店区曾经的红旗、向阳路。
但也有一些道路的命名则来得更加简捷和易记,那就是直接使用数字命名。至今还在使用的我省如济南的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烟台和潍坊坊子区的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等。
而用数字来命名道路,则预示着最小的数字一定代表着这座城市真正发展的起始,张店的道路也不例外,一马路(今西二路)就是昔日鲁中黄桑小镇最早的道路。在半个多世纪中,张店从一马路向东扩展到六马路,城市规模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本文专门提到的张店三马路,这个曾经的中心路,如今的金晶大道,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的商业街区功能,而成为了新的商贸中心。
张店三马路原是一条尘土飞扬的宽不足十米砂石路,它的日渐兴盛是随着淄博市政府由博山北迁张店而开始的,1962年淄博市政府的各个机关部门基本搬迁完毕,紧接着就是市政设施的建设,当时已有一条名为中心路的道路,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路,淄博市委、市人委等重要部门都在这条路上。现在想来五十多年前的淄博市的主要领导,就已经把城市中心定位于现在的人民路上,那可真正算得上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了。
而做出这种观念超前的大手笔的市领导是谁呢?这就要提到当时的市委第一书记王士超,这个38式(38年参加革命)的年轻的“老”干部,35岁就成了淄博市的第一书记,有魄力、敢拍板、大手笔成了他的领导作风和行事风格,他的第一个市政大动作就是修建拓宽张博路(张店至博山),30米的路宽使其成了轰动整个山东的一条“景观大道”。
三马路的拓宽是在1963年,设计路面宽度为14米,外加两侧各4米多的人行道,这条20多米宽全部沥青铺设的市区街道,让许多外地来淄博的人瞠目结舌,也让淄博人引以为傲。可颇有戏剧性的是,这本是王士超书记理政的几大政绩,可在不久的文革当中却成了他的“贪大求洋,冒进浪费”的一大“罪状”,已调往外地履职的王士超,还被红卫兵揪回淄博狠狠地批斗了一番。
要说这三马路真正的热闹和繁荣起来,还是从1964年开始。当时正值建国15周年,淄博市决定兴建一批关乎民生的服务设施,向国庆献礼,于是新修的三马路两侧先后集中修建了张店旅馆(以后改为张店饭店)、张店浴池、新华书店、张店百货大楼(张店百货一店)、工农兵照相馆、三马路粮店、交通旅社(现在的泰星大酒店)、邮电局大楼(洪沟路口),还包括1964年兴建65年建成的让张店人颇为纠结,且耿耿于怀的“圆楼”。
(国营张店宾馆,你还记得吗?)
由此开始,三马路逐渐取代了二马路的商贸功能,成为了民生服务一条街。它在日后被改名为中心路,也就不足为奇,更是情理之中了。60年代末建成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现在的交通银行),70年代建成的新邮电大楼和人称“八大局”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又成为了这条路上的新地标和新高度。
(这座建筑你能猜出是当时的哪个楼吗?)
改革开放的春风更让这座城市、这条街道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淄博饭店、新新商店、百货三店、新华饭店、工业大厦(现在的玫瑰大酒店)等先后建成,老三马路(中心路)也成为了一条真正的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业街。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开放搞活的机制,许多城市的管理者们开始用道路的命名权来换取城市维护改造的经费,昔日的三马路,日后的中心路,又一次面临着改名换姓的境遇,淄博的一个知名企业取得了冠名权,金晶大道,便成了延用至今的新名字。
曾经的三马路记录着昌国黄桑的过往烟云,往日的中心路承载着这座城市历史的天空,如今的金晶大道昭示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知为什么我现在仍会习惯的,固执的把金晶大道叫着三马路,那是因为岁月已在我的心里深深地、重重地、牢牢地印上了抹不去的印记。
城还是那座城,路还是那条路,只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三马路上的那些店、那些人、那些事还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文/恣嘎拉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