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炼油厂子弟学校,后来的齐鲁石化一中……

2019-11-11   淄博二三事

胜利炼油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临淄的大虎山下正式开工建设。随着建设者的到来,家属也随之来这里安家落户。这里慢慢地形成了生活区,而且不只一个,有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二区半、胜利新村、虎山北、二处、科研所大院、百货公司大院、铁石站家属区等等,居住人口最多达四万还有零头。

人多了,孩子多了。于是,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七个年头的事情。

学校刚成立时并不大,学生也不多。但年级不少,从小学到初中班级很齐全。生源基本上是厂职工子弟,也有炼建单位和为厂服务单位的孩子,但很少有附近农村的孩子。

孩子们来自祖国各地,才来时方言嘈杂、南腔北调,但东北口音占主流。由于东北话接近普通话,加上在校听课、朗读、背诵,受大环境的影响,孩子接受新事物又快,“近墨者黑”,这些学生慢慢地就以讲普通话为主了,以至于影响到了全生活区。

要说在淄博这个方言最浓的地区,普通话哪里使用的最广泛、说的最标准?当数胜利炼油厂生活区!

子弟学校最初是属于胜利炼油厂领导,胜利炼油厂属于东营那边的“九二三厂”领导,和当地市、区教育系统无瓜葛。它的师源是由“九二三厂”人事部门分配和调剂,或由炼油厂人事科直接分配。

张老师(后来是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院领导)和同张调令去“油田”的三人到了人事部门,管人事的人看了一下调令顺嘴说“你去井下,他上采油”,反过头来对张老师说:“你去炼油厂”!张老师问“炼油厂哪里?”,“在辛店”。于是,张老师跟着解放牌大敞车往百里之外的辛店走,可是那辆车是沿石油管线巡线的呀,每隔一段路就停下来检查一番,走走停停,傍晚才到辛店。张老师又坐着马车到了炼油厂,在招待所住下。第二天,被分到了子弟学校。没有想到,在齐鲁石化的教育系统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钱老师到炼油厂人事科报到,人事科的人把男“同志”的分到了生产车间,把她分到了子弟学校,她说:“我不是师范毕业的呀,怎么把我分到学校里了?”人家回答:“你是女的,不上学校上哪里”?于是,钱老师顺理成章地成了子弟学校的一员。

学校才成立,乃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组调来的教师多数不是师范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没有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文凭,中专文凭算不错的了。就是这样,师资仍然紧张。颜老师从1968年调来学校以后,不知道变换了多少次教学课目,有时还同时担任着几门课目。所幸那时候课目比较少,仅有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音乐、美术、体育几门课程。

记得“文革”中期时,给这个班上着“工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得给另一个班上“农业基础知识”,最有趣地是还曾教过音乐。真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做一块革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学校的需要就是自己最大地“意愿”。

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子弟学校把小学和中学分开了。胜利石化总厂成立之后,炼油厂子弟学校变成了“胜利石化第一中学”、“胜利石化第一小学”和“胜利石化第二小学”三个学校。

1978年,一中的郑校长把我借调到学校代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那时候,凡是教主课的老师都担任班主任,我也不例外,同时担任着三班和七班的副班主任。才接触教学工作,对教学上的一些流程也不太懂,那时候的《教学大纲》很简单,且没有教学参考书,教学全靠“集体备课”,由资历老的老师“传、帮、带”。

那时候的教材不统一,有的课程使用的是省版教材,还有的课程没有教材,由学校教研组制定。对每一个教师来讲,每年的教材都是新的。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孩子们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还相当地深。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孩子,他们不少的姐姐、哥哥没有上过多少学,十五、六岁就到厂里上班了,穿着带“地瓜沟”的劳动布工作服,拿着不菲的工资,神气地很。

不少父辈识字也不多,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是家长把学校当成托儿所了,让老师给他们看管着孩子,并不指望孩子能学到什么。

老师也就毫不“客气”地担当起了“阿姨”地作用。这些孩子根本不愿意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不愿意学习还关键,主要是“捣蛋”,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讲;老师的唾液都干了,而他却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屁股上就像长了刺,坐不住,戳了前面戳后面,没有一刻老实劲儿。考试卷子根本不做,看到卷子上面的“0”分还沾沾自喜,甚至站起来举着卷子高声吆喝“又得了个大鸭蛋”!让老师苦笑不得。

当然,这样的学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认真的,他们着眼于实际,尽最大地努力去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这在以后的历届高考中就可以看到,齐鲁石化的孩子并不比社会上的孩子考的差,不少尖子生一样考进了重点大学。

前几天,和部分炼油厂子弟学校的老师哥、老师姐在一起,共同回忆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人的兴奋和激动之情都溢于言表。那时候的人太单纯、太执着,那真是“大公无私”、“一心一意”,怀揣梦想,播下汗水和希望。

不管领导安排的怎么不满意,总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不记时间,不记报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传道授业解惑,在三尺讲台谱写教书育人的篇章。尤其是班主任,一心扑在孩子们的身上,自己的课要备好、教好,而班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靠上去,自习、课间操、课外活动也不例外,还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恨不能一个人分成几个身子,把所有的“公事”都办的完美了再完美,家庭的事务和个人长病生灾根本顾及不到。

要说,那时候教师的工资和工厂的职员基本持平,甚至不如一“八级工人”拿的多,没有奖金,没有补贴。

1987年9月26日,齐鲁石化三十万吨乙烯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齐鲁石化公司初具规模,自己有了三十二个直属企事业单位,机关有四十一个部、处、室。公司同时把本范围内的中小学统一在一起,成立了教育处,管辖六所初中、两所高中、九所小学。“胜利石化一中”也就成了“齐鲁石化一中”。

学校的多数教师也被调剂和充实到了其他学校,有部分教师高调到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还有的教师调配到了公司的教育培训中心,他们或成了学校(院)的领导,或成了学校(院)的教学骨干。

当时二中和五中是公司地区的重点中学,分文理科的时候,二中是以文为主,五中以理为主。尤其是五中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特高,在淄博地区榜上有名。这里有不少是原老一中的教师。

齐鲁石化有自己的高考“招生办”,和其他地、市一样有自己的录取分数线,齐鲁石化的分数线一般是和胜利油田并列,在省里倒数。也就是说,这里的孩子高考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这也是地方上许多孩子争着到齐鲁石化学校上学的原因之一吧。

随着体制的变化,企业的“社会职能”逐渐移交地方,教育处和公安处率先归口地方。学校经过改编、合并统属于临淄区下属学校。“齐鲁石化一中”和它们的“兄弟姊妹们”,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胜利炼油厂子弟学校”,仅存在《齐鲁石化档案》和那代人的记忆里了。

部分老教师故地重返,追忆那曾经的激情岁月:

来自内容合作平台 心语拉呱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