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但是对于桓台县起凤镇马踏湖畔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秋天并没有结束。
因为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马踏湖畔有两个秋天。眼下,当地的一万多亩芦苇进入了收获期,湖区人的第二个秋天也来到了。
初冬时节,微风吹过,成片的芦苇在阳光下摇曳,簇簇苇花宛若白色的波浪,随风起舞。眼下,在桓台县起凤镇的马踏湖区,一万八千亩芦苇迎来收获、开镰收割。
苇客 田家滨:开镰喽。
今年67岁的田家滨,割芦苇已有四十多年了。从毛头小伙到年近古稀,老田干了将近半辈子的“苇客”,也成了当地有名的老把式。
苇客 田家滨:在生产队时候,俺这里人多地少,仗着这点苇子,立冬割苇子。镰得竖着割,不能横着割,竖着割是削,往下削。
割芦苇是个苦活累活,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只有老田和一帮老伙计还在坚守。
苇客 田家滨:年小的是没有割的,这割芦苇的都是60多,最年小的55,这是最年小的,一般年小的没有割这个的。
像老田这样,在马踏湖畔一万八千多亩苇田里,散布着600多个“苇客”。他们在芦苇中穿梭,将一人多高的芦苇割断,再捆成一个个四五十斤重的苇垛。要是熟练的话,一天能割近百个,折合一亩多苇田。在上午五个小时的劳作之后,老田和伙伴们迎来了短暂的休息,吃点饭、喝点水、聊聊天。
苇客 田家滨:今天上午你割了多少? 伙伴:60多个。
苇客 田家滨:我割了不到50个,他割30多个,反正俺这样吃上点,也当歇歇,吃完饭再割一二十个。
吃过午饭,苇客们把捆好的这些苇垛,装上拖拉机或是小船,再运送出去。
记者:咱这一车能装多少苇子?
村民 巩天昌:装150捆。
记者:150捆?这些苇子是拉到哪里去啊?
村民 巩天昌:这个苇子是往场地运,储存起来,然后往外卖。
记者:这些苇子都能干吗用呢?
村民 巩天昌:织箔、编席、封管,再就是做工艺品。
看似不起眼的芦苇,却是湖区百姓眼中的宝贝。据了解,芦苇的收割期从现在开始,能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
点击看视频
转自今晚18点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