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2018年底以来,为了发挥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强南粤古驿道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相关实践活动开展,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指导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6所省内高校,以及广东省建设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4家研究机构成立了南粤古驿道文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一年多来,各个研究中心围绕许瑞生副省长提出的“古道学”12个方面研究范畴,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时间活动,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丰富深化了南粤古驿道文化价值内涵。现将成果集结展出,以飨所有关注南粤古驿道的热心人士。
(1):汕头商业文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上)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是近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也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汕头开放成为第二批通商口岸。由于是当时韩江流域唯一可停泊机器轮船的港口,汕头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发展成为连接韩江流域与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枢纽城市。不只许多外国商人在汕头发展势力,来自韩江流域的各地人群,也竞相在此地谋求发展。商业贸易的繁盛以及大量人口的汇集,加快了汕头的近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作为没有租界的开埠城市,汕头在此进程中城市空间的发展和演变与上海、天津等城市大相径庭,是研究近代城市地理的重要案例。
图1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第六版
图2 Siebert关于东京城市的研究(东京港地区的发展)
近二十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尤其在数据库的建设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等方面,这对以往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部分数据库的项目聚焦于建设国家尺度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另有一些则关注城市发展尺度的HGIS,如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库以及Siebert关于东京的HGIS等等。研究尺度的差异使得研究的精度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如CHGIS中需用许多官方史料和地方史料来对行政区和聚落进行编译,但常常面临着行政边界如何编译的问题,因为有些边界从未确立过,或至今仍不清楚。通过点数据来代表聚落点并确定期影响区域也许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操作方法。Siebert所建立的东京城市HGIS,包括海岸线、河流、行政区、人口和铁路网,是有关城市中观尺度HGIS的优秀案例。这种尺度的研究需要丰富的历史数据资源诸如古旧地图、人口数据和铁路公司系统的指南等等。
在汕头商业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上,我们也同样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来建立HGIS数据库,但我们更注重问题导向和区域尺度。我们以汕头民国时期的城市闹市区作为研究范围,以这个范围内的商业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我们所依赖的城市地图及地籍图是采用现代测量技术所绘制的实测图,不仅能从不同尺度反映城市的地理情况,更能准确反映每块土地的准确位置。通过利用GIS技术,我们将地图及地籍图电子化,创建矢量数据来表现城市的路网、地块以及每块土地的实际特征,并将其连接到已有的数据库,添加其属性内容,由此我们便可以集合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
随着HGIS所带来的新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近年来,通过GIS技术集合处理大批量不同来源的数据逐渐成为国内城市史研究的一大趋势。目前很多成果集中近代上海建城区和租界扩展的中小尺度研究,为我们提供获取资料的标准化理念,一些以往被忽视的材料如地方志、地名志等重新得到发掘。
由此,使我们更加重视近代史料中所能提供的地理信息,如日用类书中的地址信息,以及房地产档案中的地理信息和土地利用信息,并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用GIS手段集合起来进行分析。不过,虽然可以集合不同材料,但HGIS同样面临材料有限的问题。比如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获得部分地产的信息。如此,对于建设整个研究范围的数据库则造成一定的困难,对研究结果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
在构建汕头商业文化历史地理的研究上,随着地图、档案等相关史料的不断挖掘,我们尝试了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尺度的精度上也不断推进。我们最初搜集到的城市实测地图,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的《汕头市改造计划图》和20世纪40年代《汕头市市街》,比例尺为1:4500和1:5700。我们最初利用此类地图进行中观尺度上的研究。1925年的《汕头新地图》,不只反映当时的城市规划之设想,同时也反映了汕头在城市规划实施前的具体情况。通过将地图配准、矢量化并叠合图层,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汕头城市的土地开发情况以及汕头城市规划蓝图中的路网设计。
1926年改造以前,汕头市区以西部最为繁盛。这片区域大部分是开埠后填海造地扩展而成的商业区,街道虽然未经规划,但随着原来海滩的填筑方向,自然形成沿扇形呈放射状走向的雏形。中部的老市区则自开埠前夕兴起以后形成错综复杂的街道格局,直至民国以后,一直未有改善。其他地区则尚在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1925年底由汕头市政厅工务科绘制的“城市改造计划图”里面,对于汕头西部的规划,基本沿用已有的路网格局,并对部分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建立分等级的路网系统;对于汕头中部及东部的道路,除了马路之外其他基本是重新规划的道路,采用格子形路网,并辅以斜线。此次改造计划在改订之后,在1926年由市长范其务呈交省政府核准,并公布在案。此后,汕头的城市改造,便在1925年冬改造计划的引导下次第展开,并在1938年完成大部分改造内容。
1948年版的《汕头市街图》,在中观尺度上清楚地反映了汕头在20世纪40年代的地理情况。该图的地块和街道绘制详细,大小街路里巷均作出标示。机关单位、庙宇、机构组织亦多有所标明。从图上可见,当时汕头市土地明确分为商业地区、工业地区和住宅地区。
我们曾对此图的道路系统进行矢量化,绘出所有的道路,并依照地图中的地理信息,将道路分为两个等级,并提取道路图层,直观呈现了1948年的道路系统。可知汕头在1926年的开始总体实施城市改造计划后,城市的主干道基本按照规划的蓝图实施完成,形成了贯通了城市的各个区域一级路网,而作为商业中心的西部片区,则以密集的街、巷组成城市的次级路网,这也成为汕头“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两个商业中心兴盛的表征。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