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瑞)
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有不少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档案,对今天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 未尝一日辍,以成就学生读书救国之宏愿
在馆藏的档案中有一份私立岭南大学全体同仁致同学的公开信,开篇就写到:“同学诸君公鉴:自‘七七’变作,而全国揭开抗战之序幕;自敌机南袭,而广州顿补恐怖之氛围,我校一依按照政府公布时间上课,未尝一日辍。依至于今,同事回校服务者还有十之七八。”文中非常自豪地说岭南大学屹立“风波不摇”,抗战的胜利需要后方的支持,民族存亡之际,每个人都需要果决、勇毅的精神,加紧工作以后事于战后事业。这里道出教育坚守的意义。此文为1937年10月30日所启,并具历史性地写下“谨记民族敬礼”。
图为私立岭南大学全体同仁致同学的公开信,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图为该信之二,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私立岭南大学在澳门设立澳门岭南中学。战时,澳门岭南中学毕业后的学生又考入岭南大学,这时,岭南大学已经迁往曲江仙人庙,澳门的学生穿过封锁线进入粤北,在大村有一批毕业于澳门岭南中学的青年人。
二、无私的守望相助
私立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两院迁址曲江仙人庙,得到私立岭南大学无私的帮助,迅速复学开课。该校代校长沈体兰于1942年11月去函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告知有关事宜。
图为私立东吴大学代校长沈体兰于1942年11月去函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告知迁址及印章之事,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图为该信件之二,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追忆东吴大学的历史,华南教育历史不仅关系广东、香港和澳门,还是苏州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的根脉所系,粤北等待苏州、台湾朋友的到来。
图为东吴大学校本部暨文理两院职教员表,刊登于1943年《东吴校闻》曲江版创刊号。
香港与广东唇齿相依,抗战时,私立岭南大学本部从广州迁往香港时得到香港大学无私的帮助,农学院后来首迁粤北坪石,校长李应林发出入学通知需要兼顾两地。文中告知农学院三四年级在1940年需要到坪石,一二年级留港上学,请学生家长查照。
图为校长李应林发出入学通知,需要兼顾两地,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国立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时,战时图书缺少,这是各校通病,资源各校共享是此时的风格展示。广东省档案馆馆藏存有一份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宗南向中山大学金校长请求出具介绍信给在仙人庙的私立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林主任将到岭南大学借用工程类的图书。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宗南院长向中山大学金校长请求出具的介绍信(给在仙人庙的岭南大学的函)。
图为介绍信之二,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岭南大学在仙人庙的研究设备有限,尤其是理科,不少学生在国立中山大学就读,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是后来成为院士的黄翠芬同学。当年,她以岭南大学借读生的身份在坪石塘口村借读,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岭南大学李应林致函中山大学,请求文学院、理工学院、医学院三院学生到中山大学借读,如今还留有函件。
图为岭南大学李应林致函中山大学,请求文学院、理工学院、医学院三学院学生到中大借读,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三、体育的友谊
战前,培正中学、岭南大学的岭南中学和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均是“同龄人”中的体育佼佼者,曾组织三角田径对抗赛。在抗日战争期间,学生读书不忘体育锻炼,在大村山上不规则的斜坡路上,举行过学校运动会,包括接力跑。同学中,李小壁运动天赋表现突出,抗战胜利后,她参加全国运动会,并取得女子百米亚军。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学校马上继续“三角对抗赛”这一体育传统友谊,战时在粤北任教的赵善性和梁质若老师等人组织了比赛,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大、华工、华农体育教研室的主任。私立培正中学致私立岭南中学的三角田径对抗赛邀请书,如今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图为私立培正中学致私立岭南中学的邀请书,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图为邀请书之二,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感谢广东省档案馆的同事们协助提供文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