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变“财富”,看全球废弃矿坑如何涅槃重生

2019-08-27   睿途旅创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大国,大小矿山约15万座,单一型的矿业城镇就有200座左右,非单一型的则为数更多。这些城市中,有七八成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岁月流逝,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矿坑也越来越多。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只能成为长久的“疤痕”吗?

井封了,楼还在;矿关了,地还在。矿产枯竭后的矿区未必是城市的负担,若能成功转型和再生,往往还能成为提升城市实力的新推力。

我国对废弃矿区保护和改造的理念相对落后。相比起来,欧美等国家类似的困境早已经历,对于如何抚平这些疤痕和病灶,重新利用这些闲置资源,他们做过多种多样的尝试。今天我们搜集了世界上知名废弃矿区涅槃重生的案例,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来探寻属于我们的发展方向。

波兰Jaworzno水上乐园

这里曾经是波兰露天煤厂用地,随着周边住宅区的开发建设,慢慢成了一块荒草地。为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政府计划把这个长三角形的荒地改造成一个6900平米的带有公共绿地的水上游乐场。

原煤矿地形上有许多隆起的土包,为了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设计师把区域中心设计成流线型的凹谷,同时利用周边保留的山丘地形,形成自然视觉屏障,使这个水游乐场与周边道路隔离,让步行者在主干道上看不到它,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舒适且私密的玩耍环境。

中心活动区由大小不一的几个圆形通过流线型的路径相互连接。场地的焦点是“水”,它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场所中。而场地的亮点是中心400平米的戏水广场,且场所中的水系都会从两边流向这个中心位置。

整个游乐区与溪水交织在一起,溪水深度不到足处,顺便充当了一下足浴池。溪流的时宽时窄,时缓时急,也让孩子们在其中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体验。

设施上根据不同年龄层做了相对应的设计。如低矮的喷水座凳,可玩可坐,特别适合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扶着玩水。而一些互动上有反应的装置更适合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例如水枪喷射游玩设施。

上层的架构也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洒水模式,与其呼应。可能一不注意,就被浇成了“落汤鸡”。而场地的水是被过滤加热后才进行使用的,这也排除了游玩的安全隐患。

除了游玩上的趣味性,场地还做了包容性的设计,无论是轮椅使用者还是婴儿车使用者都可方便到达场地的任何地方。同时,器具设计也考虑到残疾人的使用高度。中心戏水广场旁设计了几个半圆形的淋浴装置,便于冲洗。卫生间安排在小路旁的绿色山丘中,既隐蔽又显眼。

与中心场地的热闹相比,周边则营造出一种反差的景象。沿着场地中三维曲线,设置了休息座椅与绿植紧密结合,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在此处找到一种远离喧嚣的舒适之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设计师对光的精心思量。无论是在日光下绚烂的彩色玻璃,还是夜幕降临后的灯光设计,都美得让人陶醉。如今,这里已成了附近居民周末的最佳去处。

比利时be-MINE游乐场

在比利时有一块废弃煤矿场地,当地政府希望能够给他们60米高的碎石山terril赋予新的功能,同时也将古老的工业建筑改造为新的文化热点区,让人们可以在游玩中学习和体验。于是,一块镶嵌在树干森林中部的梯形场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terril碎石山的高度及其作为工业遗址的特殊地位,与Limburgian-Flanders区域内普遍存在的景观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设计师将工业遗址的宝贵价值作为概念主线贯穿了整个设计阶段,外围,1600根木杆拔地而起,如同茂密森林一般,突出了山体的起伏地形,提醒着人们这座矿山的旧日时光;

在内,凹凸起伏的地平面因地制宜,创造出乐趣十足的游戏场地。一块梯形场地镶嵌在树干森林的中部,其表面顺着山坡褶皱起伏,随之产生的变幻光影在远处亦清晰可见。越往高处,梯形的场地变得愈发狭窄,而在山脚,它则如同割裂的碎片般洒落在树干森林之中。起伏的空间与穿插其中的爬行隧道、攀爬墙提供了多样化的游戏方式。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半山腰上穿插在游乐场地中长达20米的巨大滑梯。孩子们可以自由的攀爬、滑落、躲藏和探索。埋藏在斜坡下的隧道纵横交错,仿佛是过去错综复杂矿井的重现。

无论在树干森林还是梯形场地中,随着空间高度的不断上升,游戏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孩子们只有相互合作,相互鼓励,才能攀爬到顶峰。这种在游戏中学习合作、鼓励机制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过去煤矿工人的工作经验。

在terril 60米高的山顶之上,设计师设计了一个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的巨大煤矿广场,展现着被称为“黑金”的煤矿与这里密不可分的联系。站在广场中央,四周的一切景色都将消失殆尽,视野里只剩下湛蓝的天空与云朵。倾斜的墙壁上镶嵌着煤矿历史资料以及周边矿区景观的介绍,人们可坐可倚,也可顺着高台环行俯瞰Limburg矿区中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壮观景观。

三个空间相互连接,也联系起小山与它的过往。在夜晚,沿路的灯光亮起,起伏的地形在黑夜中清晰可见。

瑞典萨拉银矿地下酒店

瑞典瓦德斯特曼兰德郡萨拉镇的中心资源——萨拉银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曾是瑞典最大、最重要的金属银来源地。整个银矿差不多有155米深,花费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才挖掘完成。

如今矿山停产后,这里改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深的地下酒店——萨拉银矿酒店,让其成为了一个充满冒险性和娱乐性的童话王国。沿着深深的台阶往下走,矿井内的寂静与前方神秘莫测的环境,让人时刻感受到新奇和刺激。

由于银矿处于非常深的地下,温度大约只有2度,进入参观时需要穿着保暖大衣,乘坐银矿的升降机抵达。同时,在矿下,手机也是无法使用的,仅能用专线对讲机与地面进行联系。

整个酒店最有名的便是银矿套间。它被蜿蜒的画廊、惊险的矿洞和地下湖泊所包围。因为是银矿,酒店也将银用到了极致。每一个房间内都配有豪华的双人床,银质的家具、香槟和唱片等等和这个洞穴相结合,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酒店唯一不便的是,房内没有浴室和卫生间。如果想上厕所,必须向上爬50米。如果想要沐浴的话只有回到地面上。

在155米的地下酒店中,有两间餐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餐体验就在这里。

银矿中还有一个不知名的洞穴,洞穴里的水温常年保持在2摄氏度左右,游客可以潜入洞穴探险,但在健康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只要都达标就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地下湖泊和溶洞美景。


在小镇的地面之上,矿井南部方向还有几个高空冒险项目,例如:缆车、吊桥等。

如今,这里已经转变为可以用来探险、派对、举办婚礼以及举行会议的新地点。除了6月底7月初的周年庆祝活动、12月初的露西亚音乐会、12月底的圣诞庆祝活动外,周末还会有陶器制作、首饰制作、奶酪品尝等活动。

图尔达盐矿地下主题公园

罗马尼亚图尔达盐矿是一座从中世纪起就被开发利用的古老盐矿,直到1932年还在持续出产盐。1992年这里被改建成公园,从此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

游客在盐矿入口处穿上矿衣,搭乘依然能安全运作的老式电梯下降至地下200多米。在电梯出口处,展现在游客眼前的不是黑暗逼仄的采矿巷道,而是宽敞宏伟的“盐宫”前堂大厅,它高54米、宽32米,阴凉通风,六个开放大厅相连,宽敞的地宫里无任何支柱,活像一个无梁宫殿,全靠四壁支撑。


由于该矿是以机械切割开采的,盐壁光滑,直上直下,壁面呈玉青色,晶莹剔透,与玉石或优质大理石极为相似,在灯光照射下,四壁反射着妙不可言的光泽。

盐矿中包含许多矿井坑,“约瑟夫”、“特雷齐亚”和“鲁道夫”三个矿坑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三个矿坑各有特色。

约瑟夫矿坑因为制造回音的能力而被称为“回音室”,特雷齐亚矿坑中的盐在湖水中形成了一个小岛,湖中岛上有盐矿井、游乐运动设施,包含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室、儿童乐园以及65英尺高的摩天轮等等。游客可以在这里参加体育运动和娱乐。


鲁道夫(Rudolf Mine)矿坑是最后开采的一个,深42米、宽50米、长80米。串串明亮的电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悬在半空、烘托着千百万年坚实的岩壁,融合成地下深宫的璀璨幽丽的气氛。

除了不同的矿坑之外,还设置了不同的展厅,最有心的是,矿物结晶展品和开采工具的搭配摆放十分自然融洽,让人彷如身临其境。

除此之外,图尔达盐矿还是一个天然的spa养生馆,这里有一处提供保健疗养服务的专门厅堂,利用盐矿内空气中含有的氯化钠、雄黄以及井下常温约12摄氏度的优越条件,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作天然保健治疗。

英国地下蹦床矿井乐园

“地下蹦床”的前身是位于英国威尔士采石小镇Llechwedd的一处板岩矿井。在19世纪80年代期间,这个矿场雇佣了500多名工人,每年生产超过2万吨的石板。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石板需求急剧下降,采石场的部分工作也停止了运营,公司决定把其变成一个旅游景点,于是全球最大的地下蹦床乐园便应运而生。

蹦床乐园是由一系列蹦床、走道和滑梯组成的游乐场。三个巨大的蹦床悬浮在地下的洞穴之中,连接着盘旋的楼梯和一个60英尺长的滑梯。

三张巨型蹦床被固定在岩壁之上,其中第一个蹦床距离地面6米多高,第二个有18米高,第三个有近60米高,由一系列的网编织而成,拼起来达到930平方米,用18米长的滑绳连接,人们在上面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尝试挑战。

游客需乘坐火车进入洞穴体验,并会被要求穿上全套棉质装备和头盔,以保证游客的安全。同时,蹦床周围设有3米高的网墙,也是为了防止人们跳出去而设计的。

除此之外,为了让蹦床更吸引人,山洞中还有迷幻的灯光照射,把洞穴岩壁染上超现实主义的紫色、青蓝色、绿色和粉色调调,这些灯光会跟蹦床一起,激发你的肾上腺素~

我国国家矿山公园自申报建设以来数目在不断增加,但整体质量和效果却仍然有待提高,不少已经开园的矿山公园游客寥寥,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是硬伤,另外,创意不足也是一大缺陷。罗马尼亚图尔达盐矿成为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特色医院;英国威尔士板岩矿井成为全球最大蹦床乐园;瑞典萨拉银矿铸就全球最具特色的地下酒店…它们能够重生都离不开新鲜的创意。当然,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则是污染的控制和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废弃矿坑的再利用,无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来讲,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中国大地上废弃矿坑的重生,还有着许多的空白,许多的可能,只要我们坚持,相信满目疮痍的大地,终会被抚平!

文章素材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蓝裕文化、麦稞MIC、北欧印象旅游、洒吃洒玩、环球时尚旅行等平台,由睿途旅创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后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上海睿途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睿途旅创)是专注于旅游创意研发与实践的专业机构。公司总部设立于上海,在丹麦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设有分支机构。公司由旅游产品创新研发中心、策划与规划设计中心、创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块组成,主营小镇/乡村/景区等各类策划、规划与创意设计、旅游创新产品研发与IP输出。

睿途理念: 小创意改变大旅游

睿途使命: 以优质创意内容革新中国旅游

睿途精神:I3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创新意识) Innovation thinking(创新思维)Innovation ability(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