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怎么做?让优秀案例告诉你答案

2023-03-02   睿途旅创

原标题:“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怎么做?让优秀案例告诉你答案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培育特色线路、开展双向培训这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通知》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通知》要求,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而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成为叫座又叫好旅游产品?在这个方面,非遗无疑是一大富矿。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

“非遗+研学”——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

“非遗+民宿”——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非遗+文创”——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非遗+演艺”——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非遗+节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非遗+旅游”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非遗+旅游”日渐成为了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那么,“非遗+旅游”国内外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西班牙科尔多瓦非遗小镇“庭院节”

在西班牙南部有一座叫科尔多瓦(Córdoba)的小镇。科尔多瓦小镇是一个拥有无数文化遗产和古迹的城市,由于它在瓜达尔基维尔河(River Guadalquivir)上的重要战略位置,曾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不同民族留下了众多遗迹,而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庭院节”更是闻名全球。

每年五月,科尔多瓦小镇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庭院节”(La Fiesta de los Patios),这个节日从1921年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庭院节之时,迎春怒放的花朵会点缀着曲折的老城街道,一步一景,一庭一画。当地人、游客、庭院设计的专业人士会汇集于此,别具特色的院落,喷泉,鲜花和阿拉伯特色的美食,每年吸引着数万游客前来。

2012年,科尔多瓦庭院节(La Fiesta de los Patios)申遗成功,成为了西班牙的第1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庭院节期间,各个庭院的主人,会主动把自家的大门敞开,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参观拍照。当然,科尔多瓦市政府也为这些庭院开展了一场选美比赛,最漂亮的庭院由大家投票选出,而获胜院落的主人有丰厚的奖金。主办方还会为庭院的花艺作品精心挑选诗句,为这花团锦簇的世界增添了满满的诗意。

每天还会有不同的民俗表演和活动,并会邀请当地最负盛名的弗拉明戈歌舞表演艺术家参加演出。

疫情期间,科尔多瓦庭院节未能如期举办。但科尔多瓦当地政府把“庭院节”搬到了网上,推出了27个私家花园组成的4条路线可供游客通过VR技术360度参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非遗”小镇对节日的周边产物发展也是很有心得。科尔多瓦庭院博物馆收藏了历年来的手绘庭院节海报,从这一幅幅海报的风格变化,感受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这留下的痕迹,感受每一代庭院人的风格。

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研究机构

日本在非遗保护起步时间是最早的。早在1952年,日本就通过了在本国内实行非遗保护的具体相关约定。在日本,非遗项目被称为“无形文化财”,不仅有国家级的无形文化财保护和研究机构,同时在民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各种保护社团。

日本共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歌舞伎、能乐、和食等。能乐在2008年入选,是日本的传统艺能之一。能乐是能剧和狂言的合称。能剧形成于4世纪前后,在演出中,登场人物身着面具与华丽的装束,应和笛子及打击乐器的器乐演奏,凭借台词和舞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狂言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剧情,剧作多以日常生活的琐事为题材,故事富于幽默,带有讽刺,将人物形象脸谱化,加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诙谐生动地描写平民百态。

人形净琉璃文乐是结合日本三弦配乐和义太夫节所展开的音乐木偶剧,和歌舞伎、能乐并称为日本三大传统艺术,有着超过300年的历史。净琉璃中的木偶由三个人合力操纵,分别是负责人偶脚步动作的“足遣”、操纵左手动作的“左遣”以及操纵人偶头部和右手动作的“主遣”。这3人的具体搭配,会根据舞台不同有所不同。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6-17世纪江户初期。歌舞伎的演员全都是男性,直到现在还在延续江户时代歌舞伎鼎盛时期的演出风格,包括表演方式、服装、化妆和台词等都继承了当时的传统。夸张的脸谱是歌舞伎的一大特点,通过脸谱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善恶,观赏性很强。

和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环,是指日本人在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因为和食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体现出了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以食材新鲜丰富、营养搭配均衡而闻名。2013年12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乌镇让非遗“活”下来

乌镇,这片江南历史文化丰饶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截至目前,乌镇已拥有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共31项非遗项目,包含了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及传统曲艺等多个类别。

民俗

人类非遗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桐乡蚕桑习俗)

浙江省级非遗:乌镇香市

传统戏剧

浙江省级非遗:桐乡花鼓戏

嘉兴市级非遗:皮影戏

传统美术

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浙江省级非遗:乌镇水阁

传统技艺

嘉兴市级非遗:乌镇三白酒酿造技艺

桐乡市级非遗:湖羊肉烹饪技艺

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的非遗都逐渐陷入一种衰败、甚至消失的境地,而乌镇,自始至终,都秉承着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态度,充分挖掘非遗的价值。景区恢复了与传统相关的很多文化类活动,比如十二节令习俗、三白酒制作、姑嫂饼制作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四方游客。

图片来源:乌镇景区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游客也能够在乌镇的街头巷末的嘉年华表演中看到非遗项目的“身影”。

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

2022年,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入选 “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永兴坊是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也是全国首个“非遗文化”主题特色聚集区,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古里坊式布局。

图片来源:西安文旅之声

这里汇聚了陕西107县区特色美食,展示和传播老陕非遗美食、地域特色美食文化,打造了陕西特色美食街区典范。永兴坊深挖陕西文化基因,开创陕西戏曲博物馆、华县皮影剧场、非遗剧场、百戏场、108坊戏楼、原创音乐等文化展示区域,通过展示秦腔、华县皮影、华阴老腔、陕北说书、合阳提线木偶、陕西快板、陶埙吹奏等非遗演出,为游客带来一场听觉、视觉多重冲击的陕西非遗文化深度体验游。

图片来源:西安文旅之声

同时,整合陕西非遗传承人,乾县麻花现场搓麻花、辣子作坊现场油泼辣子等,创意展示非遗手工技艺,通过传承人的现场制作展示,实现活态传承。

2018年,永兴坊因“摔碗酒”出名,抖音播放量达7.5亿次。同年,来自50个国家的60位时装模特到西安参加比赛,专程来永兴坊体验非遗文化。2019年,来自白俄罗斯、斯洛伐克、西班牙、匈牙利等九个国家驻华大使、官员及《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媒体记者等嘉宾来到永兴坊闹元宵,体验中国民俗年味。

图片来源:永兴坊景区官网

“陕北民歌”“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等陕西特色文化广受关注,随着网络传向海外,永兴坊的知名度从国内走向世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承。永兴坊成为旅游新坐标、让人们看到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也展现了时尚、现代、年轻、活力的大西安。

(文章素材来源陕西文化和旅游厅,乌镇景区、镇巴县博物馆,由睿途旅创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除特别注明外,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