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之都向创意之都转型的米兰经验

2023-08-15   睿途旅创

原标题:制造之都向创意之都转型的米兰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必然转型方向。其背后蕴藏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创意城市是特殊时代背景催生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成为许多城市选择的转型模式。

一般而言创意城市的发展从现实意义来看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主要是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三类路径:

一是为了转型,主要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旧动能转化,通过实施老工业区的旧厂房改建复兴、城市传统设施再利用与更新,以带动整个城市的振兴。

在此目的下,创意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造,是要借助于人的想象力、创意,盘活存量资产,挖掘、利用和开发现有资源,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资本。

来源:VEER

二是为了找到新的发展引擎,用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赋能传统产业,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在此目的下,创意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创新,通过寻找具有特色和个性、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的区域元素,打造城市IP,并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形成创意产业网络和集群,推动与之相关的支持、配套和衍生产业发展。

三是为解决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空间、住房、设施的资源紧缺问题,重新规划城市。

在此目的下,创意城市发展的重点是要在完善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的审美和文化功能,为城市居民创造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既要完善和提供餐馆、商店、酒吧、咖啡馆、公园等便利的生活空间和设施,解决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又要提供书店、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创意空间的场所。

可以看出创意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产业和空间上的转型,还有深层的社会和人文变革。当下中国许多城市面临转型,因此一些创意城市的国际经验也可以为中国的创意城市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意大利米兰历时近三十年从工业中心转变为创意城市,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时尚设计之都。本文以米兰为例,看它是如何进行创意城市建设的。

来源:VEER

一、“制造之都”向“创意之都”的转变

1980s年代开始,从欧洲北部开始的“去工业化”进程深刻地影响到了意大利,米兰的制造业迅速衰落,到了1990s年代开始,米兰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型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在自下而上的企业发展与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渐成米兰发展的新动力,相关企业和从业者开始向米兰聚集。

截至2016年,米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口占总劳动力31%,达到55.4万人,位居意大利第一,仅次其后的是罗马40.8万人和都灵20.9万人。其中,国际化就业人群占到总就业人群的8%。同时,米兰的知识密集型本地企业和创意型本地企业在意大利都是最多的,2016年达到129803家。

米兰已成为意大利重要的创意城市,并进入以创新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聚焦于生产无形和象征性商品领域,包括设计、建筑设计、出版业、广告业、电影广播、文化娱乐等行业。跨国企业、大兴设计公司、著名设计师工作室、著名咨询机构等都在米兰设有总部或者分支机构,米兰还吸引了大量中小型设计企业、独立设计师、设计类学生等。

此外,一些相关服务机构和协会,例如商业协会、创意文化协会、电影协会、时尚设计孵化器、地区创新孵化器等,这些行业机构和协会起到组织行业交流、大件企业联系平台、扶持初创企业等作用。

来源:VEER

二、创意之都的产业聚集和空间转型

经济转型对米兰的产业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制造业开始从市区向远郊区或邻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也在摒弃制造业设施,着力于新的功能定位。

城市的服务业空间再从市中心向外拓展:郊区及卫星城市的工业空间再向服务业空间转型。到2007年,米兰市有大约7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正在向居住用地、办公用地和创意休闲空间转化。尤其是大量的城市的工业遗产被转化成知识密集型产业或者创意产业的办公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地区的原蒸汽厂现在成为了创新艺术中心,原雀巢工厂现在成了阿玛尼的工作室,Pirelli工厂被改造成大学。

米兰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产业从1980s到2000s年之间经理了从发展到繁荣的过程,以中小型本地企业为主。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跨国企业通过不断兼并本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公司规模变化带来了办公空间需求的变化。

1.传统城市中心区依旧有强吸引力

虽然市中心的很多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办公需求,但是其中的高利润行业还是会把市中心做为首选,一是有利于各行业之间的商务交流,二有利于表现企业形象和地位,这也促进了市中心历史建筑的更新与活用,同时也激发了城区存量空间价值的挖掘。

2.次中心的老工业区成为新阵地

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阵地,米兰的老工业区更新大多是以开发商为主导。1980s年代开始,一些开发商开始对城市中心区附近的老工业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装修,开发成面向创意阶层的灵活开敞的办公空间,并且加入文化休闲类业态,从而打造办公休闲一体化的特色社区,例如Zona Tortona地区。

来源:www.sohodd.com/archives/66082

该地区吸引了画廊、展厅、时尚设计总部、摄影工作室、舞蹈工作室、书店、设计商店、咖啡馆等文化艺术休闲业态。进入21世纪之后,策划公司通过整体导引系统和形象标识的设计,把松散的Zona Tortona 地区打造成了形象特征显著、路径界限清晰的创意设计地区。

3.紧邻地铁站是必要条件

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创意企业的大部分市内通勤和商务出行是通过公共交通解决的,尤其是地铁交通,米兰的地铁交通已经比较完善,但是站距相对较大,因此这些企业在选址时首先考虑的是办公地点到地铁站的距离,位于城郊地区的企业,更加倾向于紧邻地铁站的办公地点。

同时相关从业者在选择工作时候也会考虑到通勤的便利性,因此临近地铁站也成为企业的重要优势。地铁站周边300-500米范围是创意空间和商务空间的首选地。

三、创意之都的文旅融合

1.以文化事件为触媒

米兰国际家具展在1960年代就是米兰设计公司、制造企业展示推广设计和产品的重要平台,现在该展已经成为更为全面的“米兰设计周”,不仅局限于Rho Fiera展览馆,而是遍布米兰全城的文化活动,囊括了家居、时装、室内、灯具等多个领域,并且为设计院校、工作室等提供专门的展区。

2023米兰家具展,小红书@家具圈

现在每年约有来自165个国家的3000个品牌参加,参观人数也高达30万人次,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外国人。“米兰设计周”期间,整个城市都可以见到各种与设计相关的展览、广告等,城市中众多历史地区都策划有不同的设计和文化活动。

如本地一家策划公司通过策划“米兰国际家具室外展”,成功地把Zona Tortona地区打造成展示设计、创意体验、品牌推广的嘉年华地区。现在,Zona Tortona地区有34个展馆,每年举办200多场设计概念展览。

2.整合资源成就软实力

米兰是欧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点,历史相当悠久,因建筑、时装、艺术、绘画、歌剧、足球、旅游、闻名于世。据专业数据统计Knoema网站编制的《世界数据图册》显示,2006年至今,意大利国际入境旅游人次稳步增长,旅游收入也在波动中持续增长。其中,米兰作为意大利北方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这一数据的增长更为明显。

作为意大利 “文旅融合”的实践的代表,米兰在其融合过程中又不断深化,实现了“有机融合”、“充分融合”。同时,创意产业的聚集不仅使得米兰列入世界创意之都行列,更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生,让创意成为米兰文化旅游方面的亮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也因此得到整合并全面提升了米兰的文化软实力。

以Isola区的旅游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探寻米兰的秘密,“米兰寻宝活动”应运而生,方式就是一群人分几个队,一关一关执行任务,看谁先通关。Isola区被《金融时报》称为“米兰藏得最深的秘密”,这个曾经蓝领工人聚集的地方因为被纳入米兰新门区改造项目,现在成为了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匠人的聚集地,而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找指定的工匠学医。

来源:小红书@Viola小可

期间会到一些历史建筑当中遇到一些打扮成历史人物(如达芬奇)这样的NPC,他来给你指定一些任务,比如到访一些珠宝坊、手工家具店、花店、皮具店学艺或者参观,中间也会穿插特色咖啡馆这样的休闲设施,终点则统一在了布雷拉美术馆。

一场活动下来,就能深刻感到了米兰的文化魅力与新时代创意结合。就像对于来到米兰的旅游者来说,在米兰感受到的不止是深邃的历史,更多的还有时尚与创意。

米兰从“制造之都”到“创意之都”的转型,从产业、空间到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战略层面的政策引领,也需要城市规划设计预留发展空间,同时还要调动市场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然而对于中国的创意产业而言,如何将创意城市战略落实到本土化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依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的创意城市实践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本土化的道路

而政府需要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创意战略,使技术、人才和包容度能够为创意的迸发和落地保驾护航。每一座希望提升创意维度的城市都必须基于地方自身的内生潜力,不断探寻最适合它的发展道路。

文章由睿途旅创原创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veer,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