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迷茫时,不妨读读范仲淹的这三句话

2019-09-28     国学智慧生活

范仲淹画像

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没有不渴求谥号“文正”的。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也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


所以,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在历史上,只有两人获得这个无上的荣誉,范仲淹便是其中一个。


苏轼高度评价范仲淹:


“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意思是说,范仲淹不仅官做的优秀,修身也是绝佳,对国家关心备至,是难得的经世之才。


范仲淹很会治家,他的家族800年不衰。


从范仲淹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两字箴言:“拼搏”


爱拼才会赢,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所拼的东西,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1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范仲淹从小时候起,就历经磨难。


这一切仿佛是上天故意安排,在磨难中让他成长。


据《宋明臣言行录》记载,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贫困无依靠,无奈带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给了常山朱氏。


因为这个原因,范仲淹在小时候,常被孩子们的嘲笑。


等到长大后,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范仲淹对母亲感激涕零。


纵览诸多事情,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于是,范仲淹立志要通过读书来自立门户。


22岁那年,他辞别母亲,只身去了南都学舍读书。


他昼夜苦学,为了节省时间,五年内睡觉不解衣带。


夜晚读书困倦了,他起身把脸浸在凉水里,以此来让自己清醒。


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宋史记载:“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不歆羡别人,始终保持贫苦的生活习惯。

这种为了目标努力拼搏的精神,为他将来奠定了文化基础。


26岁那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由“寒儒”成为进士 ,官居九品。


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从此,范仲淹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每位君子在年轻时应具备的状态。


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我们不妨趁年轻,多拼搏,多努力。


2

中年拼德,做人之上品

古人云:“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


人到中年,事业已经稳固,拼的是“德”,德行越高,越深得人心。


此时的范仲淹,虽然身在朝野,心系的却是天下百姓的安危。


宋史记载:“(范仲淹)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或许是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当时江淮地区遇到蝗灾,民不聊生,范仲淹请朝廷派人巡视,却一直没有回复。


于是他上奏说:“宫廷中半日不吃饭会怎么样?”


皇帝听了之后受到了触动,便命范仲淹安抚江淮。他所到之处都开仓救济。


后来又去知睦州当知县,这一年发洪涝,百姓耕不了田,范仲淹领导大家疏通五条河,引导太湖水入海,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灾情。


范仲淹在军事方面也很有才能。


当时夏国元昊举兵反,边境百姓流离失所,范仲淹自荐去镇守西北。


原先宋朝的边防制度是按官职领兵,官职大的领兵多,敌人来犯时官职低的人先出。


范仲淹认为这种情况是“取败之道”,于是他亲自检阅州兵。


选出精壮一万八千人,分为六个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分别训练,演练多种阵法战术以应对各种情况。


经过他精心竭力的付出,人民得以不再到处流亡,当地也开始恢复正常的秩序。


唐代《晋书》上有一句名言:“人心所归,唯道与义”


意思是说,老百姓内心拥护和向往的,只有真理与道义。


这种民心所向,无论什么人用什么办法都不可能扭转。


范仲淹出身寒门,后来官至太宰之位,功成名就的他却并不快乐,反而带着忧愁。


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


他挥笔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或许就是范仲淹的真实内心吧,自己身上担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


人到中年的他,更多的是把“德”放到了第一位。


3

晚年拼运,养子孙之福

庆历五年正月,在反对派的攻击下,庆历新政无疾而终。


范仲淹被解除宰相职务,发配到了邓州,当了一个小小的知州。


这一年,范仲淹57岁,虽然被贬,但范仲淹也释怀了很多。


晚年的范仲淹,内心非常平静。


公务不繁忙的他,开始选择安度晚年。


邓州是一个养老圣地,是皇帝专门留给年老的功臣的。


为国家尽心尽力,常年奔波在外的范仲淹,这回终于可以安歇下来。


在茶余饭后,他经常教育子嗣。


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四个儿子全部成了国家栋梁之才。


其中一子还当了宰相,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一生清廉刚正。


《范仲淹传》记载:一门父子,“五传”传世,光耀门楣,千古流芳。


在邓州,范仲淹做词《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以此来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芦花花映浦。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表白了自己的去退,是很愉快、很乐观的。


年少血气方刚,去拼去闯,理所应当。但年老时,血气衰退,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经不起太多的折腾。


所以,晚年最好的年华要拿来养生,这是年少时拼搏来的。


范仲淹在晚年,更多精力放在了治家上,培养出了优秀的继承人,为国家的建设多添人才。


从范仲淹开始,整个范氏家族,开启长达800多年之久的兴盛时期。


对于中国不断皇权更替的封建社会来说,这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

苏州吴县有范文正公祠,其联为: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髙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范仲淹用一生的拼搏,改变了命运、千古留下美名、以德行治家。


做人要学范仲淹,敢于吃苦耐劳,为家族和国家拼尽全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yiWeG0BJleJMoPMcB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