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扬雄
1
小善如大恶
生活中,有善心固然是好的,但“好心帮倒忙”的事也发生不少,有些善事甚至是作恶。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国,它呈现出这样的社会状况:
富贵人少,贫苦人多。有很多穷人为了求得生存被卖到周边国家做奴隶。
按照当时鲁国的法律规定,若有人在国外见到本国奴隶并把他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这个人。
子贡用自己的钱在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于是拒绝了政府的奖赏。
孔子知道后皱了下眉,温和地纠正道:“你错了!”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子贡明明做了善事,为什么孔子说他错了呢?
孔子强调“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就是说,只要符合道义,该获取的尽管获取,人们对此是不会反感和厌恶的。
而子贡恰恰相反,他做了一个小善,却无形中犯了大恶。因为一旦不求回报的风气占了上风,谁还会花钱去赎人呢?
子贡以自我标准倡导的善,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后来从国外赎回的奴隶果真日益变少了。
有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只蚕茧,就把它带回家想观察蝴蝶的破茧而出。
终于蚕茧开始蠢蠢欲动,这个人就坐下,细细观察起蝴蝶用身躯艰难冲破蚕茧的过程。
然而好几个小时过去了,似乎还是毫无进展,这个好心人决定出手相助,他用剪刀剪开了蚕茧,帮助小蝴蝶顺利地脱壳而出。
但事与愿违,小蝴蝶只能拖动着卷曲的身躯,根本无力飞翔,片刻功夫就死掉了。
这个人尽管出于好心,但是却办了坏事,因为挣扎破茧是每只蝴蝶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它才能变得更强壮。
在生活中,我们要清楚,善是有条件的,不明事理、局限在盲目认知上的善,不是善,反而是作恶。
真正的善良是理性的,是要考虑长远,考虑事情背后的因果链条。
在成全自己的同时,也要成全别人。
2
大善有小恶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
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听了这话猛然醒悟,一再拜谢说:“先生说的极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要有大善,用人要“唯才是举”,勿以小恶弃人大美!
大善里包含着小恶,但正因为小恶,才成就了大善。正所谓“不成小恶,难行大善”。
古人云:“成大善者,不拘小恶”。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不少大善藏小恶的例子。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将好友山涛骂得痛快淋漓,自己临刑前,却将儿子托付给山涛。
并说:“巨源在,汝不孤矣”。他之所以与好友绝交,只是为了不让好友因自己而受牵连,真可谓用心良苦。
曾国藩想必大家都知道,他被誉为“千古完人”,享有“立德立身立言三不朽”的美称。
尽管他创建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清王朝,但是也作了小恶。
湘军有超强的战斗力,但是这种军队的破坏力也是极为惊人的。
民间都说这湘军是不杀长毛杀扁毛,这扁毛就是百姓家里的鸡。
当时在打下天京后,书上对这个的描写是,见东西就抢,连江北农民做饭的锅铲都夺走。
但是这是建立在湘军军需不足时的无奈之举,实在是没有办法。
善良都是有代价的,并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小善堆积起来的。
一次政权更迭,一次革命都是在小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集体的大善是建立在对个体的小恶上,富人的善建立在剥夺穷人劳力的恶上。
一个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大善,只能建立监狱,对犯罪分子实行小恶。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
对待善,我们不必只有一条主线,而是要看到善恶是相互贯通的。
善和恶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需要我们有一双明辨是非、厘清二者的关系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