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倬琰
《哪吒》的火爆让人们再一次对一个人产生了关注,这个人就是哪吒的爹李靖,但我今天不是要说神话里那个托着宝塔的"李天王",而是历史上那个实实在在的大唐军神——李靖。作为一个允文允武、立功立言,既有品德事业又成功的军事家,为什么我会说李靖称得上是大唐第一军神。
┃投效李唐与第一战
李靖出身于陇西李氏,和李唐王室同宗,但年少时就显露才能,16岁就在炀帝朝就担任长安功曹,深受尚书左仆射杨素的赏识,因此李靖早期对隋朝非常忠诚。
【李靖】
大业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线,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与李渊相处后,李靖发现他有拥兵自立的倾向,于是就秘密逃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密告。但因为此时天下开始大乱,所以被困在了长安。
李渊自太原起兵后,迅速攻下长安,李靖被俘。临斩前,李靖大叫:"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世民素来仰慕李靖的才能,劝说父亲留下他,李靖得以进入李世民的幕府。
在投效李唐之后,李靖参与的第一场大战就是剿灭南梁萧铣的战役。萧铣是南朝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隋末天下大乱时趁机称帝,号称继承梁朝正统。由于群雄割据,萧铣得以占据江陵一带的广大土地,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长江三峡,东及九江,成为李渊统一南方最大的阻碍之一。
面对颇有实力的南梁萧铣割据政权,李渊从侄、唐初宗室名将李孝恭在武德四年(621年)提出了平灭萧铣十策,得到了李渊采纳。李孝恭被任命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帮助李孝恭评定萧铣。
李靖这时虽然还只是副将,但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他帮助李孝恭大造战舰,训练水军,为南下水战做好准备。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的建议,亲率战舰二千多艘战船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直捣腹心,接连攻克了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属湖北),很快就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
【唐高祖李渊】
在大好形势下,李渊在当年九月直接下令总攻,虽然萧铣大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屯军清江迎战唐军,但终究没有抵挡得住。当年,南梁政权灭亡,萧铣被俘,唐朝统一全国的道路上少了一个阻碍。
平灭萧铣的成功,与李靖给李孝恭提出的建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战就有如此功劳,李靖更加受到重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虽然李靖没有出手帮助,但不妨碍李世民对他的信任,贞观元年官拜刑部尚书,第二年兼任检校中书令,实际已经快成为了宰相。
┃阴山灭亡东突厥
如果说第一战,李靖只是裨将而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那么第二战就是李靖第一场独当一面的灭国大战。
李靖的第二战是面对隋灭之后开始不老实的东突厥。突厥汗国曾经是一个巨大的帝国,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东方大国的代名词,版图最大时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
【东突厥汗国疆域】
突厥552年完成统一,之后不断与南边的北齐北周和隋朝发生冲突,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反击突厥成功,诱发突厥内部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东突厥归附隋朝,北方才有些安定。
隋末大乱,东突厥也反叛隋朝。李渊起兵时,为了获得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得不向东突厥称臣。突厥并没有信守承诺,仍然不断入侵,所以突厥成为唐初最大的边境问题。
唐初中原尚未平定,只得通过献礼与和亲安抚突厥颉利可汗,但唐朝一直在谋划反击突厥。只是在李渊时代,唐突互有胜负,无法完全取胜。李世民即位后,突厥有一次趁乱入侵,李世民被迫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并与之结盟,这坚定了李世民灭突的决心。
贞观四年,李世民决定开始反击。这年李靖率骁骑三千从马邑进驻恶阳岭,趁夜袭击了定襄,吓得颉利可汗以为唐朝十万大军压境,仓忙逃窜。由于担心唐朝的强大和继续打击,颉利派使者执失思力到唐朝交好,表示准备依附唐朝,但其实他并不真的想投降,仅仅是使用缓兵之计,争取时间。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看出颉利的心思,派遣唐俭、安修身等作为使节前往东突厥安抚。李靖此时敏锐的认为,颉利虽然战败,但部下兵马仍然很多,如果等到他撤回大漠就没有机会击败他了。于是,李靖打算点选一万精兵,携带20天的粮草,突袭擒拿突厥可汗。
李靖同张公谨商议进兵,张公谨表示反对,认为皇帝已经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俭等还在突厥处,不可发兵攻击。李靖却非常坚决:"这其实是当年韩信用来击败齐国的计策,唐俭等人没有什么可惜的!"
李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计策,趁夜出动军队,让李世部队尾随而行。李靖到达阴山,遇到突厥军队的一千多个帐篷,将其全部俘虏。颉利见到唐朝使者前来,以为自己安全了。却没想到苏定方带领的二百骑前锋乘雾前进,到达可汗牙帐七里的地方才被发现。这时突厥再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苏定方大获全胜,颉利乘千里马逃走。
李靖随后引军赶到,突厥溃不成军,唐俭也获救生还。李靖此次消灭突厥军数万人,俘虏十馀万,获得牲畜数十万,并杀死隋朝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领残兵一万馀人打算逃入戈壁沙漠,却被李靖部署在道口的李世部堵截,被俘5万余人,颉利逃脱,投奔突厥另一个部落可汗鼠尼施,其余东突厥首领纷纷投降唐朝。
【唐攻东突厥之战】
不久,鼠尼施把颉利可汗交与唐军,颉利被俘押往长安。自此,东突厥汗国在李靖的这次攻击下彻底灭亡。
李世民因为这场战役对李靖大为赞赏,甚至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李靖因为此战封代国公,可以说这是李靖军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战役。
┃击吐谷浑平西域
作为军神,不打则已一打惊人,虽然李靖一生大大小小各种战役打过很多,但能让他位居唐朝第一档军事家的,是他只要打仗必是打仗,且都胜利了。
李靖的第三场大战,对手是唐朝经历贞观年间稳定发展后最大的敌人,吐谷浑。吐谷浑同突厥一样,从李渊时期就不断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只不过有破坏力和对唐朝的紧迫性不如突厥强,所以在李靖灭掉东突厥之前,吐谷浑的问题一直没得空解决。
【吐谷浑位置】
634年,吐谷浑在其可汗伏允的统治下,对唐朝态度模糊,时好时坏。一方面派遣特使向唐太宗朝贡,一方面又攻击和掠夺鄯州地区。李世民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谴责伏允的行为,但伏允拒绝让步。于是李世民派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和左骁卫将军樊兴讨伐伏允,伏允避而不战,却在唐军撤退后又攻击凉州,最终点燃了李世民的怒火。
愤怒的李世民决定大举进攻吐谷浑,想要派遣李靖亲自出征。但由于李靖此时已经63岁高龄,所以有些犹豫。李靖知道后,主动请命,唐太宗很高兴,当即特进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然后让侯君集等名将辅佐李靖,大举进攻吐谷浑。
635年夏,唐军开始反击吐谷浑军,初期唐军取得一些小的胜利后,伏允又使出了"遁地大法",只跑不打,且将草场焚毁。李靖绝大多数下属认为,没有足够的牧草,进行远征是一种冒险,并表示撤军。但李靖坚决进军,分部队为两支,自己进击西北,让侯君集等进击西南。
结果证明李靖的选择是对的,伏允的逃跑策略不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是真的没有实力。李靖自己这支由北道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其首府伏俟城,侯君集等部则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南道唐军历经无人之境二千余里,于乌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
李靖本人则率军从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追至且末(今属新疆),大败吐谷浑军,伏允部下不堪唐军追击,将伏允杀死。曾经在唐朝做人质的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国土遂尽归唐朝。当然,吐谷浑的完全灭亡还要等到唐高宗的时候,但这次李靖的胜利让吐谷浑完全没有了反抗唐朝的能力。
【李靖攻吐谷浑之战】
因这最后一次的大功,李靖进封卫国公,做到了一个臣子能做到的最高地位。由于此战李靖就已经年逾六旬,所以之后李靖就没有再亲自出征。虽然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靖还自请率兵讨伐高句丽,终究因为年事太高而未得李世民允许。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享寿七十九岁,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高寿而终。李世民为了表彰李靖的功绩,让李靖陪葬昭陵,还将他的墓修建得"制如卫、霍故事,起冢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奇功"。
李靖这位大唐军神,可不是说说而已,三次大战都堪称灭国战役。同时,李靖与后世同样受人敬仰的名将例如岳飞相比,他的事业可以说是更加成功的,这不仅是时代环境使然,也是李靖能力的证明。而作为一名武将,李靖同样担任着尚书右仆射及开府仪同三司的位置,能够出将入相,这在古代名将里也是很少有的。同时,一部《李卫公问对》更是位列中国十大兵书之列,有功,有德,有言,说李靖是大唐第一军神,实在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