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倬琰
二十三岁起兵,二十五岁灭亡秦朝,征战八年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三十一岁殒命乌江。项羽一辈子干的事太多了,让人忘了灭秦的西楚霸王只是一个年轻人,败落时也刚刚过了而立罢了。年轻力壮、威望崇高,败走乌江边时他并不是一个垂垂老矣可以放弃的长者,反而刘邦多次差点陷入人生无望的境地。既然如此,项羽宁死都不过江东是否真如历史所写那样,而没有选择蛰伏翻盘,到底是错误还是项羽的无奈。
┃霸王没有选择
如果不是从后世上帝角度来看,谁也不会想到项羽会那么快失败,但他宁死都不过江东却也很符合他的形象,至少很符合太史公在《史记》里给大家留下的人设。
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是很高的,虽然他也批评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但同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评价同样没有几个真正做了帝王的人能得到的。
【项羽】
所以,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印象,一直都是来源于太史公"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描写。
八千子弟跟随自己出来征战,原本是想要恢复曾经的生活,却在推翻暴秦后又让天下进入了一场更加残酷的动乱,天下涂炭自不必说,跟着自己和叔叔出来的家乡兄弟无一幸免,即使是西楚霸王依然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所以愧疚自刎。这是人们最普遍的看法,不能说太史公刻画的完全不对,但项羽会选择一死了之,不只是对同袍士卒的愧疚,也是因为项羽的性格缺陷。
《史记》说项羽是"重瞳子",这种传说中的帝王之相,似乎说明项羽天生就是要做英雄的。他也确实具备了做英雄的一切条件,勇武、善战、威风、霸气,即使在任何一个时代,项羽都有做全民偶像的能力。
但项羽同样有很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让他只能做英雄,而最终没有成为胜利者。韩信曾经说过,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虽然有对人友爱的心,但却刚愎自用,多疑猜忌。这在平常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在灭秦战争中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在最重要的时候却会给项羽带来很严重的打击。
【楚汉战争】
起兵八年七十余战未尝败绩,这确实是项羽最厉害的履历。但也是因为年纪轻轻未曾失败,掩盖了很多他自己的缺陷。不要忘了项羽灭秦时只有二十五岁,死时也只有三十岁。失败对于项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除了对江东子弟的愧疚,争强好胜、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而过于顺利的人生让他的承受力没有那么高,导致其无法接受失败,最终选择一死了之。
除了刚才所说的性格原因让项羽选择用自刎的方式面对不得不面对的失败,事实上他所面对的状况也让他不得不这么做,这也是我说霸王没有选择的原因。
项羽因为诛杀楚义帝、嫉贤妒能、残暴屠杀等等,在分封天下、自任西楚霸王的风光还没过去多久,就已经慢慢失去了天下的支持。虽然刘邦偷袭不成,在彭城之战被项羽以少胜多打了大败。但这已是项羽最后的辉煌,这之后项羽面对的已经不只是刘邦的汉军,而是天下绝大多数诸侯的背叛和讨伐。
项羽是大肆屠杀过的,第一次襄城屠杀,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处决了此前帮助齐郡防御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这些事情让项羽一步步民心尽失,除了少数几个受过项羽恩惠的地方,绝大多数地方对于项王只有惧与恐,没有敬与服。
曾经一呼百应,最终众叛亲离。自己虽然万人敌,却无法与人共处。面对失败项羽只剩下羞愧和崩溃,既无颜见人、又翻盘无望,项羽宁死不过江东,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没有选择的无奈。
┃江东只有愁眠
项羽不肯过江东,有战术上的失败,有运气的倾斜,有临终一闪的愧疚,也有高傲自负的下场。是这些所有东西的综合,让项羽没有选择回到最初的根据地绝地反击。但也让人不由得有这样的幻想,如果项羽渡过乌江,他是否能有翻盘的机会。
【项羽画像,西汉壁画】
不只是像我这样的现代人,古人对于此就一直有不断地猜测。本身对于项羽最后的选择,就有很不同的评价。李清照在她那首诗里,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称赞了项羽自杀成仁的做法。但在她之前的唐代杜牧却也写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如果回到江东,不能说一定没有机会。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从史书上的记载以及对当时情况的判断,项羽即使回到了老家,最终的结果也并不一定就比死在乌江边上好多少。
王安石曾经也写过诗表达自己对于项羽之死的观点,"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在王安石看来,退败乌江的项羽已然是强弩之末,即使回去重整旗鼓,究竟能有多大作用其实令人怀疑。
就如我上面所说,项羽不肯过江,是他的自负、与一闪而过的愧疚,是一个很综合的原因。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和军事家,明白即使回去也没有什么胜算,应该也是他考虑到的因素之一。而项羽没有什么翻盘的胜算,其实有这么一些原因。
最直接的就是军事上的原因。乌江亭长的这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很是著名,也让很多人因此认为项羽如果渡江,依靠这"千里地方"和"数十万众"将有反击的可能。但是不要忘了,此时已经打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双方的消耗都是惊人的。尤其是项羽,后期的一系列失败让他的军队损失殆尽,主要是陈下之战前后龙且军团、项声军团、曹咎军团连续被灭,周殷军团则叛归刘邦,项羽基本没剩什么有生力量。
【刘邦】
当然,刘邦也被打得很惨,彭城之战还让项羽又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最后的决战也是因为韩信这个最大的力量的支持而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无论如何,项羽都是损失最大的一方。虽说人们都记得"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这句话,但不是说江东只有八千人出来作战,还剩下的"数十万众"全都是完整的精装力量。所以所谓的江东"数十万人"到底还有多少能打仗的青壮年能够征集,其实很令人怀疑,即便项羽有那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渡乌江后他会面对的情况着实非常困难。
项羽自己本身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影响。无论项羽做过什么,在乱世里项羽总称得上英雄。但也是因为他"英雄",反而让他失去了很多支持。很多人都对项羽有批评,包括陈平、韩信这些在其麾下效力过的人,这些人不约而同的都说过,项羽有勇无谋,好行小惠而不愿大封大赏,有功不记有过却不忘,在用人提拔上又多疑无当,这让他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除了韩信这个最大的力量的帮助,众诸侯们的归附也是刘邦力量超越项羽的重要原因。虽然直到最后,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部分江东地区诸侯依然效忠项羽,但这些诸侯手下是否能动员起足以对抗刘邦的力量,实未可知。当年大破秦军,诸侯们都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只是怕而不是服,当项羽已经没有被怕的能力,他也就失去了最大的能力。即使在江东集合起一支队伍,也很难得到天下的帮助。
【垓下之战】
天下大势也没有站在项羽这边。这既是项羽为自己解释的"天之亡我"的表现,当然也是上面说的项羽自己导致的情况。除了说到的项羽会打仗不会管理这个弱点,导致有才有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当年因惧怕而效忠的诸侯纷纷反叛。当时天下的民心也确实很难再偏向项羽这一边。
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谁更值得信赖,而是四年的楚汉战争,天下在灭秦的动乱还没修复之前,又遭受了一波劫难。而项羽的失败让天下反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即便一个众望所归的人濒临失败支持者都会越来越少,项羽因为前面虽说的原因更难有人去支持他。而刘邦这时犹如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姬昌,有军力,有地盘,有声望,有民心,在天下都在想要尽快和平的时候,项羽即使过江修整,也难以抵挡刘邦了。
当初项羽和叔叔以楚王的名号团结天下,如今他已没有这样有用的幌子了。无兵、无民、无地、无势,与刘邦正好相反,项羽没有什么可以使用的力量。无论不过江东是理性的思考,还是感情的冲动,江东只有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