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挽救了一个王朝的战争

2020-01-19     倬见

文┃倬琰

明王朝前后绵延二百七十余年,但在其见过不到百年的时候,差点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这就是土木堡之变,因为明英宗的愚蠢,几十万明军精锐尽失,更让迁都没几十年的北京城门户大开。面对俘虏了皇帝的瓦剌,明朝少忠肃公于谦以一介文人披甲上阵,打赢了一场京师保卫战。这场战争,挽救了一个立国刚刚百年的王朝,让明朝免受南宋的遭遇。



┃犯了错的代价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中原王朝再一次经历了近三百年前经历过的事情,自己的皇帝被北方草原民族俘虏。只不过与宋徽宗在家里被人捉住不同,明英宗算是自己给瓦剌送上门的。

活捉了明朝皇帝的瓦剌,体会到了当年金朝人俘虏宋朝皇帝的快乐,不断用明英宗威胁明朝,企图用这张"大王"牌从明朝身上得到更多的东西。


【土木堡之变】


只不过,大明朝廷的选择却让瓦剌首领也先失望了,在明英宗被俘不足月余,宣宗皇后、皇太后孙氏在文武百官的尊请下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

如意算盘没打成的也先恼羞成怒,进犯明朝京师西北咽喉紫荆关。明军虽拼死抵抗,但精锐全都在土木堡被英宗和王振糟蹋掉了,最终紫荆关还是失守,瓦剌军长驱直入,扑向北京。

新帝已立,但国家的危机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的麻烦。面对呼啸而来的瓦剌大军,大明朝廷竟乱作一团,像无头的苍蝇一样慌乱。

以翰林侍将徐有贞为代表的的大臣,用星象为依据,力主迁都回南京。但火线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认为:"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并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例反对迁都。称:"言南迁者,可斩也"。

成为兵部尚书的于谦被任命全权负责京城的防御,为了弥补土木堡损失的明军兵力,于谦紧急调集南北两京、山东、河南等地的军队,并派人四出招募民兵,令工部赶造兵器战车,令各地动员百姓协同攻守。

明英宗为轻率出战付出了代价,怂恿其出征的太监王振则在土木堡的乱军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乱锤打死。虽然"罪魁祸首"王振已死,但民愤依然未平,二为了凝聚人心,王振的全族不得不因为他而一起付出了代价。

都御史陈镒等奏请族诛王振以安民心,景泰帝于是命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王振家抄家,但由于马顺是王振党羽,群臣不满,竟当场将马顺打死。

在如此混乱局面下,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对景泰帝说:"殿下止,振罪首,不籍无以泄众愤。且群臣为设稷耳,无他。"景泰帝于是下旨将王振的侄子王山凌迟处死,王振家族无论老少一概斩首,籍没其家产。


【明英宗朱祁镇】


王振被灭族,虽然平息了民愤,但并不代表能够解决北京以及明朝的困境。于谦开始调兵遣将,严令诸边守将竭力防遏也先的进犯。他命杨洪守宣府、郭登守大同、韩清守紫荆关、罗通守居庸。

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于谦整军备战,并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

而瓦剌过了紫荆关后,经河北易州、良乡到达北京近郊的卢沟桥,随后抵达北京城下,列阵于西直门外,京城保卫战一触即发。



┃书生战胜武夫

瓦剌兵分两路,也先和脱脱不花率瓦剌主力,拥挟朱祈镇,掠过大同,大举入寇,另一队自古北口进犯密云。由于实力不济,白羊口守将谢泽战死,紫荆关则因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宁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内外夹攻也最终失守,坚守的右副都御史孙祥亦战死。

北京受到了瓦剌从紫荆关和白羊口的两路进攻,处于危急之中。对于如何保卫北京,或战或守,诸将观点不一。总兵官石亨提议全军退入城内,尽闭九门,坚壁清野。于谦则坚决主张出城迎战:"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


【于谦】


于谦把兵部日常事务交由副手去打理,自己身披甲胄,亲临德胜门外战斗前线,下令"悉闭诸城门",严肃军纪,"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于谦分遣诸将帅兵二十二万,陈于京城九门"。其本人和石亨、范广镇守德胜门;都督陶瑾镇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镇守朝阳门;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镇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瑞镇守正阳门;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待明军布阵完成后,于谦下令"悉闭诸城门",摆出背水一战的架势。

面对铜墙铁壁一般的京城,不善攻城的瓦剌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也先再次搬出被俘的明英宗,想以送还明英宗为诱饵,将于谦等人骗出来,借机扣押,以使北京城不攻自乱。景泰帝询问于谦的意见,于谦说:"今日止有军旅,它非所敢闻。"

于是景泰帝下令继续坚守,而于谦识破也先计策,一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剌军营进见英宗,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其他一概不闻。

无计可施的也先最终决定强攻北京城,也先的第一个选择便是于谦亲自把守的德胜门。于谦派石亨带兵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路两旁的民房中,只派少量精骑接战,佯装败退。

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指挥神机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也先之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

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迎接。孙镗奋力抵抗,但因瓦剌人多势众,逐渐不支,便想退入西直门内。这时监军程信为了不挫明军士气,闭门不让孙镗退回来,并亲自上城楼擂鼓,激励孙镗再战。

孙镗等人虽拼命杀敌,但力量有限,眼看明军即将全军覆灭。这时都督高礼等人带领增援部队赶到,遗憾的是高礼不幸被流矢射中,危机再度来临。说来真巧,生死关头,总兵官石亨带领大队人马杀到,瓦剌军终于支撑不住,败下阵来。

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攻彰义门。于谦派武兴、王敬、王勇率军接战。"以神铳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报效内官数百骑列于后",明军神铳、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瓦剌的前锋。

但在形势大好的时候,又是太监坏了大事。排列在后面的数百个宦官组成的骑兵敢死队按捺不住了,心想立功的机会不能全让神铳营抢去,于是纷纷从后面跃马而出。刹那间,明军军阵大乱,原先杀伤力很大的神铳火器失去了攻击力。瓦剌趁机反攻,追击到土城。明军都督武兴中箭身亡,手下将士死伤甚多,土城被瓦剌包围。

好在此时土城百姓纷纷登上屋顶,用砖头瓦块投掷敌人。一时间"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瓦剌猝不及防,给了明军喘息的时间,随后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促退去。


【京师保卫战布局图】


德胜门、西直门、彰义门三战打下来,瓦剌斗志全无,原本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北京城唾手可得,没想到却遭此困境。

不仅如此,另一支攻打居庸关的军队同样遇到了困境,明守将罗通利用天气大寒,汲水灌城,令墙壁结冰,经七天战斗,瓦剌军的攻势均被击退。进攻不利,部队厌战心理高涨,又闻明朝援军不断赶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最终在十月十五日夜里下令北退。

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军,附近百姓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瓦剌军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百姓和财物。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完全退出塞外,于谦一介书生击败了草原的武夫也先,京师之围遂解。



┃一战拯救王朝

京师保卫战明军获胜,使明朝度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翌年,明代宗改元景泰;也先见所俘的英宗失去利用价值,乃遣使与明朝议和,并答应释放英宗返京,与明朝恢复朝贡贸易关系。

不过景泰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最后在于谦的劝说下,应允讲和,接回朱祁镇。太上皇朱祁镇回宫后随即被软禁,与不愿放弃帝位的朱祁钰关系紧张,后来终于引发夺门之变。


【景泰帝朱祁钰】


这场战争带来了很严重的后遗症,夺门之变使得于谦这个挽救了明朝危局的英雄惨遭灭门弃世的下场。

而与此同时,以徐有贞等为首的一干奸佞登堂入室,甚至坐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太监汪直也开始执掌朝政。虽然之后夺门之变的诸多罪魁祸首都受到了严惩,但明朝的弊病,包括吏治腐败、宦官擅权也都是从此开始愈演愈烈。

尽管之后的成化皇帝朱见深恢复了大量叔叔朱祁钰的善政,并未于谦平反,但终究没能将已经歪掉的明朝走势掰正回来。

不过,尽管如此,京师保卫战依然是明朝前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因为尽管它带来了后遗症,但如果这场战争没有胜利,后面的后遗症都根本没机会生成。

面对汹涌而来的草原民族军队,明朝在于谦的力挽狂澜下,避免了重蹈南宋的覆辙,使得中原王朝免于再次偏安江南。

如果说一场战争就拯救了一个王朝,这样说一点都没有夸大。但除了记住这场保卫战的作用以外,引发这场战争的原因同样令人深思。

历史上一直都是描写为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听信谗言而贸然出兵,亲证过程中又因王振的"捣乱"而军队大乱,最终导致明朝精锐尽失,英宗被俘。


【英宗谕祭王振碑拓片】


但事实上,明朝虽然出现了严重的宦官擅权问题,但事实上,每个擅权的宦官,最终被清除的过程都非常容易,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无论是汪直,还是后世势力更大的刘瑾、魏忠贤,顷刻间就灰飞烟灭。

因而,明英宗也未必会被王振控制,王振的怂恿只是给了英宗顺理成章出兵造了一个舒服的台阶。

如果没失败,一切就都不会有问题,但可惜明英宗实在不是个多么合格的皇帝。王振虽然罪恶,但也可以说给明英宗背了锅,毕竟真正应该被批评的,是愚蠢的决策者明英宗。

而他的愚蠢又不仅仅是当年的土木堡,还再一次受人蛊惑发动了毫无意义的夺门之变,并在重新夺位后因为一己私仇而杀了于谦。如此皇帝,不仅是明朝,在历史上也都找不到几个。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X0Ux28B3uTiws8KQIB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