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容不下李严?

2019-11-21     倬见

文┃倬琰

夷陵大败,不只打没了刘备的心气儿,也打掉了大半蜀汉基业。退守白帝城的刘备,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再起来了,所以做出了托孤白帝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诸葛亮的毫无疑问的主角,但同时他也安排了一个副手帮助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这个副手就是李严,但李严自始至终就没有发挥顾命大臣的作用,还在八年后被诸葛亮废黜。诸葛亮为何容不下李严,是诸葛亮的失误,还是李严自己不争气。


┃李严不是草包

有历史学家认为李严最终被废是咎由自取,诚然,李严孤高自负、自视甚高,连诸葛亮也很难与他合作,但李严本身并不是一个庸人。事实上虽然刘备会选择李严作为托孤大臣之一,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李严本人的才干同样是很重要的。

【李严(影视形象)】

李严是荆州南阳郡,所以他并非益州本地人,早年任职于荆州牧刘表麾下,为郡职吏,以才干称。曹操入荆州时,李严流亡入蜀,由于颇有才能,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因长于政事而逐渐名声增大。

建安十八年(213年),李严被刘璋临时任命为护军,与参军费观督绵竹军拒刘备。由于益州在刘璋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事实上本来刘璋和父亲刘焉父子俩及其队伍就是外来户,所以刘备入川前益州本地人对刘璋其实已经不满。

因而尽管李严自己并非本土人士,但依然认为刘璋不再可辅,同费观阵前倒戈,率众投降。尽管再一次换了主公,但李严本身的能力还是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加之其投降对于刘备入蜀很有帮助,因而在刘备手下李严依然得到了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的位置。

刘备得到益州后,李严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四人一起受命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

在犍为太守任内,李严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毕竟作为降将,尽管与新来的刘备相比已经算是"老人",但依然需要通过优秀的政绩和忠诚的表现来稳固自己在刘备心里的位置。

李严在水利方面颇有建树,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而且根据水经注之记载,李严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后来南宋时期的工部侍郎李心传认为 "眉州通济堰,建安间创始",把功劳归给了李严。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征战汉中,蜀中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聚众数万造反,攻占资中县。当时蜀中大部分兵力民力都前往支援汉中前线,李严无法调集别处的军队,于是只率领着犍为郡五千士卒讨伐反叛,成功地以五千兵力消灭了数万叛军。

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领郡如故。过了几年南中雍闿在益州作乱,李严写了六张纸的书信给雍闿,向他解释利害,只可惜雍闿不听,依旧煽动南中叛乱,朝廷派诸葛亮亲自领兵平息了这场叛乱。

【白帝托孤】

之前说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得到了刘备的信任,223年刘备兵败夷陵,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毕竟最亲的还是自己身边的旧故,因而刘备选择李严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旧人这一身份。但这一身份既让李严得到了名义上仅次于诸葛亮的地位,也是让他最终因此与诸葛亮分崩离析。


┃双雄难免争夺

刘备让李严作为顾命副大臣,既没错同时也是个错误。没错的是他想通过把李严这样身份的大臣放在这样一个位置,来笼络益州旧臣,巩固自己的统治,毕竟李严既属于刘璋旧部,同时又最为亲近刘备集团。但错误的是他任命的是李严这个人,别人可能谁都可以,唯独李严不适合做这个副手。

李严的职位还是很高的,至少"看起来"足够高,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封都乡侯、假节(有尚方宝剑)。尔后诸葛亮掌权,同样对李严很"好",将其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几年后进一步升为骠骑将军,位次丞相。怎么看怎么都是一个有权有势的顾命大臣,但事实却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刘备】

首先李严所获得的职位,光禄勋即宫廷卫队长,且不说地位不如诸葛亮,更重要的是李严被命令镇守永安,作为在外驻军的将领,这个宫廷事务的职位可以说是废的;中都护也就是行大都督职位,尽管李严有节制内外军事的职位,但他实际上没有管理蜀汉全军的权力,只有自己的诸地能够调动;尚书令更不用说了,作为中枢协调的职位,如果不在皇帝身边,这个职位只是一个名头而已。

李严无法参与朝政,难以辅佐少主,也疏远了官场关系,失去了表现机会。上上下下既疏于来往,也没有扬名立万的可能。不只是名号上的劣势,再具体的方面李严同样比不过诸葛亮。作为丞相,诸葛亮有权开府治事,有属于自己的僚属和队伍;诸葛亮除了中央职位,同时兼领益州牧,当然蜀汉本来也没别的州给李严任命,所以这点倒是没办法。

同为顾命大臣,李严的心里当然很不平衡。为了争取权力,李严移防江州以后,曾向朝廷提出,以江州为中心划出五个郡,另外成立一个巴州,自己当巴州刺史,当然诸葛亮没有同意,此时最终也就不了了之。除了地方大员的职位,李严同样想办法寻求独立开府的权力,他向朝廷提出要开府。理由是在曹魏受曹丕遗诏,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的四位顾命大臣——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各自都有权力开府,换言之就是我李严同样是顾命大臣也应该有这个权力。自然,诸葛亮还是没有同意,二人本就不尴不尬的关系也就更加疏远甚至敌对。

种种迹象让诸葛亮感到,李严的事情终究需要解决。诸葛亮知道,自己作为丞相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处理、协调好新旧关系,既有区分但也尽可能消除新旧界线。这是他对李严一让再让的原因,但李严一是过于咄咄逼人,二是确实自视过高、难以合作,这让诸葛亮不得不考虑降低李严的影响。

正巧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但是这年的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于是李严派人到军中说明情况,请诸葛亮回师,诸葛亮同意班师。但是当诸葛亮退军时李严表示"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打算杀死督运领岑述以顶替过失,借此推卸自己运粮不力之责。

【刘禅】

李严又上表蜀汉后主刘禅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结果诸葛亮出具其前后手笔,李严辞穷情竭,不得不认罪,很快李严被废为平民安置于梓潼。几年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得到消息的李严认为其继任者不可能再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了,于是悲愤而亡。

当然对于李严最终被废的过程,还是存在争议的,李严毕竟不是个草包,如果他想诬陷诸葛亮,怎么会想不到诸葛亮可以拿出他们之间的书信作为证据。所以李严可能真的犯了错,但是错误并不像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但用这个理由是最能讲得过去的。所以尽管如同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一样,这个事情可能也有一些背后的情况,但总归,李严的问题被诸葛亮以这样的方式"解决"。


┃绝情实属无奈

对于李严的被废,其实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是李严自作自受,争权夺利,且自己缺点明显,最终犯下大错,诸葛亮不得不严法处置。但还有的观点认为是诸葛亮对李严有些不公平,毕竟作为副手,却没有给他什么可以发挥的权力,反而有些打压,李严只不过有所抗争,只不过手段没用好,反而犯错身废。

个人认为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有些极端。动乱的导火线常常是些小事情,小事情引发大事件,背后必有大原因。李严的被废,不只是他自己行事有误,也不只是他与诸葛亮权力斗争。事实上更主要的是因为蜀汉政权的大局,毕竟诸葛亮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在意的不是和李严一权一职的争夺,而是维持蜀汉正常发展的考虑。

【诸葛亮】

因而,李严被废,源于刘备为了大局而把李严放在顾命大臣的位子上,同样也是因为蜀汉大局诸葛亮终无法容下李严不得不让他离开。

蜀汉的大局是什么,那就首先要看一看蜀汉到底是怎么立国的。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第一股是"益州集团",即之前就效忠天子的益州官僚和土生土长于益州的本地豪强。第二股是"东州集团",即刘焉、刘璋父子入蜀前后追随他们和投靠他们的后来益州统治者。第三股便是刘备的"荆州集团",以刘备的骨干和后来投靠蜀汉的刘备亲信为组成部分。

所以我才会在上面说,刘备托孤李严既是正确也是错误。选择李严这个个人是因为他的才能,但选择在诸葛亮身边再设置一个托孤大臣,是刘备不得已的做法,因为安抚并笼络住"旧人"的人心,对于蜀汉的统治至关重要。

诸葛亮自然也知道,而且此后的几十年直到诸葛亮去世,除了北伐,诸葛亮在蜀地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平衡好三股势力,让蜀汉这个最虚弱的政权能够正常运行。但同时,"先来后到"的问题在蜀汉也从来都是最重要的问题,本土集团当然自诩为主人,但新来的刘备集团却也同样不能让步,"以我为主"是刘备以及诸葛亮不变的准绳。

所以李严这个顾命大臣,并不需要像诸葛亮那样做那么多事情,更不能寻求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应该做的就是发挥好自己益州旧臣的身份,稳定好"旧人"的人心,同时依靠自己与荆州集团的亲近地位,做好一个沟通的桥梁作用。

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就是上面所说,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李严地位很高,深受信任,而且步步高升,但实际上无论是刘备的临终安排,还是诸葛亮之后的具体操作,都没有给李严多少实际的权力。二就是由于得到的是有限的信任和有限的权力,但李严却不是一个甘于人下的人,刘备让李严空顶着辅臣的帽子,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但李严却不愿意逆来顺受。

刘备的想法是让新旧双方互相协调,互有妥协,以致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而诸葛亮也是坚定地执行了刘备的计划。但可惜刘备的愿望不得不落空,因为他选了一个不怎么合适的人,李严看到的是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得到的却是一个虚头巴脑的地位,李严自然不愿也不甘。

所以李严的被废,既是必然也是无奈。既有远因,也有近因。既因为蜀汉大局的影响,也是具体事例的决定。

【蜀汉疆域(橙色)】

刘备以及诸葛亮对于蜀汉统治方式和统治结构的建立,决定了作为旧臣一方的李严必然得不到和诸葛亮匹敌的权力,即使受托的不是李严,让另一个人做这个顾命大臣同样也会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淡出,只不过如果是别人可能就会接受这样的安排最终平静善终。可惜李严心气太高,又有一定的能力,不甘于变成陪衬的他让诸葛亮最终没得选择。

同时蜀汉三股势力的暗潮汹涌是刘备入川伊始就一直存在,不仅存在到诸葛亮去世,而是直至蜀汉灭亡都于此相关。李严的一系列行为让这个矛盾冲突变得更大了,对于锐意北伐的诸葛亮来说,后方的稳定,尤其是旧臣集团的支持与服从尤为重要,作为被当做旧臣代表而成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不够老实"是他最大的错误。


诸葛亮毅然废黜李严,归根结底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矛盾,这个解决之道叫做"依法治蜀",是诸葛亮解决新旧矛盾的根本之策。只可惜并不是那么成功,用后世著名的"攻心联"来说就是"宽严皆误"最终让人深思。而对于刘备来说,原本期望的结果因为李严的被废而最终破产,最终蜀汉的灭亡依然是因为这个矛盾未能解决而导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eWDj24BMH2_cNUgfmQq.html